第17部分(第2/4 页)
,用政治来巩固军事,用军事来维护政治,就是因为蒋介石将中国的一切看得太清楚了,所以他才总是愿意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战略战术指挥。
期间更是因为蒋介石直到军队的统治控制权并不在什么司令官、军团长之流的身上,这些人固然要放自己绝对放心有足够忠诚度的人,但是选择适当掌控作为**高级军官组成部分基干的师、旅级军官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蒋介石总爱干出一些让前线指挥官敢怒不敢言的过格举动。
身为最高统帅怎知前沿变化莫测的战场情况?所以蒋介石的这种以政治驾驭军事,以军事保卫其政治地位的方式等于束缚住了自己指挥官的手脚,或者是自拆自台,如果不是蒋介石对自己的失误每次认识的比较清楚,对于下面的将领又比较有担待的话,即便他曾经是黄埔校长,也亦早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第二十九章 战术训练(2)
高飞在积极备战,方国忠的警卫队与许厚德的第一分队、大碗面的第二分队,加上滞留在大通口小眼镜第三分队,高飞所部的一百六十人可谓是加班加点的进行各种官兵们皆认为十分怪异的训练,不过高飞此番召得都是精兵,大多是淞沪大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而且几乎每人都能玩几一手甚至几手绝活。
这些人可都不是傻子,高飞能够在淞沪大战的血肉磨坊罗店阵地上鏖战半个多月还能生还?上过淞沪的人都知道罗店是个什么地方,那是个连阎王爷去了都要心惊胆战的地方,尸体几乎没有一具是囫囵的,说是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分。
高飞能活下来一则是运气,更多的则是经验和胆识,老兵油子们都知道,在战场之上越是怕死的人死得就越快。
为了使部队能够更快的进入训练状态,适应巷战的近距离作战的需要,高飞决定将后世的cqb战术进行简单的编程,将其最为实用的部分用于部队的训练。
实际上后世各国的特勤单位在执行上级下达的格杀、破坏、逮捕或拯救人质等任务时,使用室内近距离战斗这种战术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关系,所以各国特勤单位大多会将cqb战术列为特勤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通常意义上所谓的cqb基本上包括各种近身格斗技巧、枪械的配备、装备佩带、人员编组、战斗位置、火力配置、走位、队形、通信及其他先进电子器材的应用等。由于各地的部队风格、传统、法律限制、道德观念等主观与客观因素影响下,相对的各国的cqb教材及观念也有一点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是高飞面临的主要问题,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观念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差异与部队装备的差异,所以很多cqb战术中的经典战术与配合根本无法施展和进行必要的训练。
高飞在cqb战术中断章取义,截取自己所需要的战术配合,进行反复的熟练性与习惯性训练,这些百战生还的老兵都精得很,在一般的部队老兵的命甚至比新来的军官都值钱,高飞这样全员百战老兵的小部队恐怕在扩编之后的教导总队也没有。
例如,一般特勤单位会依任务特性将人员做适当的编组,如编制为攻击、支援、狙击、破坏、封锁五个主要小组,另外有通讯等配合专业。
高飞将攻击组设定为整个执行cqb作战的□□成员,可以说攻击组也是决定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攻击组大多是整个特勤单位的精锐所组成。以两个为最小单位,以五个人为一个攻击组最为合适,后世是依任务需要可同时出动数组攻击组,而高飞的攻击组则是要集中第五纵队的全部精锐人员,负责替整个纵队开路扫清障碍,而支援组负责攻击组伤亡的替补、接手监控攻击组占领的区域,检查敌军是否全部被击毙。
第二十九章 战术训练(3)
在作战装具上面,高飞特制了二百套的帆布作战背心,在其中负责重火力手的作战背心中,高飞加入了前后两块重达十二公斤的钢板,这种简易的防弹背心说实话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穿得起来的。
而且为了配合巷战的需要,高飞通过军统军的沈醉,搞到了给行政院大员们用于打猎的温切斯特双筒猎枪,这批温切斯特双筒猎枪是国民政府重金从英国采购而来的,一直存放在军政部物资供应局,而后中央军事统计调查局成立,这批猎枪理所应当的被移交给了戴笠进行保管,最后被高飞发现的清单,才将这批蒙尘的猎枪取了出来,作为cqb战术的应用,温切斯特双管猎枪是一种极大的火力补充,巨大的威力可以保证一发一发毙命,在适当的距离可以一弹伤多敌,致使敌人丧失战斗力。
而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