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始炒这些保单,CDS 的名义价值炒到了6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 的总和。
上一次发生类似的疯狂是1989年,日本经济在泡沫的最高点,东京市中心的一座五星级酒店叫帝国花园,它的价值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的地产价值,日本最后的崩溃一定在所难免。
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一个全社会集体参与、集体狂欢,一旦过了临界点之后,最后必定集体崩溃的过程。投行欣然地参与,赚得钵满盆满,最后雷曼账上的次贷产品的价格一瞬间跌去90%,而它的资金杠杆率是30倍,据说表外的杠杆率是200倍,百年老店一瞬间灰飞烟灭;商业银行是次贷之父,把次贷卖给了投资银行,但看到投资银行用次贷制造出来的绚丽多彩的证券化产品天天上涨,终于守不住晚节一头冲进去买了,最后死于次贷;20世纪70年代,评级公司还小得可怜,穆迪一共才七八个人,伴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扩张,穆迪迅速实现了扩张。
到了2005年,美国的评论家说“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叫美国,一个叫穆迪。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还不太好使,因为还有其他4个常任理事国的掣肘,而穆迪则是可以指哪儿打哪儿,它给谁降级谁都受不了”。现在,穆迪的员工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承认,2008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可以把“任何一头母牛”评为3A 级的证券,而且,只需要一个上午就可以把所要的数据准备好。这已经完全是指鹿为马了。当然,还有美联储提供了过度的流动性,监管机构的玩忽职守等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等。
次贷危机的结果是,所有的一切事与愿违,危机的前后,世界倒了一个个儿:“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带来了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过去几十年一直是美国经济引擎的华尔街,把全球经济带到了停滞的边缘;曾是美国最重要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创新,变成了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
。 想看书来
人性之弱
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性之弱”。所有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来源于人性之弱。人性之弱最大的有两个,就是恐惧和贪婪,贪婪导致了泡沫的产生,恐惧导致了崩盘的产生。怎么去把握这个平衡是非常微妙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麦道夫事件。美国人现在开玩笑说,2008年,美国出了两大名人,第一名是奥巴马,第二名就是麦道夫。麦道夫事件给我们的启示不在于他一个人赤手空拳就骗了700亿美元,也不是说他用的是最简单的骗术,而是他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大投资者。我们证监会为什么要存在,因为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因为中小投资者是“unsophisticated investors”,即不够成熟的投资者,而麦道夫的投资者是谁呢?瑞士银行、国际奥委会的基金会等,这些大投资者,这样的金融机构竟然会相信有一个基金能够每个月回报1%,每年回报10%,长达20年,怎么解释呢?只能是利令智昏了。更加令人震惊的是,据说他的一些投资者承认,当初之所以愿意把钱投给麦道夫,是因为他们相信麦道夫能够从事内幕交易。而我们知道,内幕交易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是非常严重的犯罪,最近两次因为内幕交易获罪的是安然和世通的董事长,他们分别被判了24年和25年。而现在,麦道夫面临的刑期是150年,而他今年已经70岁了,没希望出来了。
为什么这种集体参与的社会事件那么难于自我纠偏呢?2008年11月,我去华尔街访问,我把一些从事CDO、CDS 产品交易的中国人请过来一起聊,我问过他们,一个不到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券市场,为它担保的市场CDS 规模达了62~68万亿美元,你们没有觉得很危险吗?高盛的一个交易员跟我说,他2008年2月的时候就觉得不行了,就出来了,但是3月又回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都在里面。所以我们说,这种事情有一点像带火的列车下山,只有撞在南墙上才能够停下来。
海面下的三座冰山(1)
次贷危机是不是一个偶然事件?金融危机刚发生时,有一个记者问我怎么看,我说华尔街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悄悄地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使之走上了不归之路,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偶然当中的必然。我把它称为海面下的三座冰山,而次贷只是海面上的一块浮冰。
第一座冰山我把它称为“投行模式激进转型”。投行是做什么的?传统的投行是提供服务,收取佣金,最典型的是IPO。比如说福特搞了50年,高盛来了,说我帮你IP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