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寡耻之徒为伍。他所做的是在有条件时争取有所作为,难有作为时便将文学视为一种生命的寄托,以精美的辞章去实现表达情感的目的,借以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以著述当谏书”是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下,司马相如得以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也开了汉赋“劝百而讽一”的端倪,如《长门赋》。
关于这首赋的来历,还要从“百金买赋”说起。武帝的陈皇后,也就是武帝小时候意欲“金屋藏娇”的“阿娇姐姐”被冷落长门宫以后,为能挽回武帝的心费尽思量。武帝爱附庸风雅,为投其所好,陈皇后想借献赋来打动丈夫的心。陈皇后早就听闻司马相如文采赋才过人,认定他就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茂陵找到司马相如,欲重金求购一赋。面对“昔日皇后”的盛情和器重,司马相如难以推托,写下了满篇皆是浓浓失意和哀伤、又婉转而缠绵,令人为之黯然神伤的《长门赋》。据说,武帝看了陈皇后进献的《长门赋》以后,深受感动,陈皇后的处境也得以好转。
《长门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描写被锁闭深宫中的妇女的作品,表现她们的孤独和哀愁,以情景交融的笔触,把人物感情的起伏跌宕写得维妙维肖,委婉动人,成为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司马相如写作这篇赋的起因,并不单纯是对于失宠皇后的同情,而是以后宫女子的悲惨遭遇来寄托个人身世之感慨,也间接表达了对武帝只重用能征战沙场开疆拓土的武将而弃文人于不用的用人偏好的不满,希望皇上能给文人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文中假托一位失宠嫔妃的口吻直抒幽怨情怀,美人容妍而被弃与文士有才而不见用何其相似,那位佳人盛装以待君王;却迟迟不见君王的车辇幸临;她登兰台以望其行踪;却只见浮云四塞;于是只能援雅琴以寄愁思;琴声婉转凄凉;令闻者悲伤流泪。弦外之音诉说和感慨的是作者和当时大多数文人与这位美人相似的遭遇,相似的命运!
司马相如一生既风流不羁,又桀骜不屈;既有文采,又不甘心做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既希望被重用,又不愿阿谀奉迎,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其文学成就和做官为人都不愧于鲁迅先生的评价:“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张 华)
投笔从戎——班超(1)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少有大志,略涉书传。善辩,不修细节,孝敬恭谨,“不耻劳辱”。他以武功立身,但却出身翰墨世家。父班彪,是一位才气横溢的史学家,东汉初,任徐县令,因病免官,便专力从事史学。因感于《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采录前史轶文遗事,作《后传》,不幸去世。兄长班固承父遗业,在《后传》的基础上,用毕生精力修成《汉书》。妹妹班昭完成了《汉书》的未竟之篇,并著有《东征赋》等名篇。这是一个学术空气十分浓厚的家庭。班超先是东汉时伏案修史的一名小小文官,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因安定西域功勋卓著,被朝廷封为定远侯,从此,彪炳青史。
家族中的“另类”
公元32年,班超降生在关中地区一个儒者之家。在楚语中,“班”这个字的本意是“老虎”,这也许暗示了班氏族人内在的勇猛与弘毅。后来,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因此不无自夸地说自己的家族“家本北边,志节慷慨”。然而到了此时,这种“勇猛弘毅”的豪气已被掩藏在儒家的修身养性之下。关中素以民风刚健,勇敢无畏,孔武有力而著称,而其家族数代以来一直以书香门第享誉于世,其父班彪更是当时最著名的“鸿儒”。
这种差异在班超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也被培养成一个儒生,从小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诲,饱览诗书。史载其“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博学多才且“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但相比他那天才早慧的哥哥班固及妹妹班昭,他在学问方面似乎稍逊一筹,但他那不修细行、旷达俊朗、果敢勇毅的个性使其成为家族中的“另类”。
在班超三十岁时,他的家庭遭到意外事变。正当哥哥发愤编著《汉书》的时候,有人向皇帝告发其“私修国史”,因而被捕入狱。班超随之进京营救,他向皇帝上书鸣冤,并得到召见。他为了替哥哥辨明冤屈,向汉明帝说明其兄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并无毁谤朝廷之意。汉明帝对班超的学识和口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是因此,明帝亲自审查了那些被指控为“大逆不道”的著作。由此,班固的作品得到皇帝的嘉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