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土地?”逢丑父问:“地在哪里?”张仪更改前言,说道:“我有奉邑六里,愿献楚王左右。”逢丑父愕然,固争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反赖他将“奉邑六里”误听为“商於六百里”。此时,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
巧 计 脱 险齐楚既已反目成仇,更助长了秦国征服天下的勃勃雄心。公元前311年,为推行连横策略,张仪又建议秦惠王主动割让汉中郡一半的地方给楚国,以求两国重归盟好。然而,楚怀王不愿受地,却愿生得张仪以泄往日之恨。这可让秦惠王着实感到有些为难。谁知张仪听到这个消息后,竟自告奋勇,欣然请命。
楚怀王一见张仪,怒不可遏,立即将其打入死牢,择日行刑,并要亲自羞辱并杀死他。一切早在张仪的意料之中。他求人找来早已收买的楚大夫靳尚,付与一条锦囊妙计。
靳尚依计先见楚怀王,奏道:“大王拘捕张仪,一旦得罪秦王,失掉盟国欢心,天下必轻大王。愿大王三思再三思。”怀王闻言,不觉犹豫起来。靳尚连忙又去见郑袖,煞有介事地说:“秦王甚爱张仪,打算用六县土地和绝色女子把他赎回。楚王看重土地,势必宠幸秦女。到那时,夫人专宠的地位恐怕要岌岌可危了!为今之计,不如劝说大王,放掉张仪了事。”郑袖涉身利害,急忙去向楚王求情,日夜撒娇装嗔,搬弄口舌,说道:“从来人臣各为其主。如果大王杀死张仪,秦必怒而伐楚。我们岂不是得不偿失?”然而,楚王不为所动。郑袖见屡屡劝说毫不见效,最后只好以离君而去相要挟,说:“大王如此一意孤行,秦王一定会派大军攻楚。妾请求母子一同迁往江南,免做秦国砧上鱼肉。”说罢,痛哭不已。楚王经不过妇人的百般纠缠,细想,要杀张仪也只不过是想解恨而已,如因贪图一时之痛快而导致秦楚大战,确实得不偿失。于是,怀王便下令赦免了张仪,尔后又像上次一样厚礼相待张仪。
张仪乘机进说楚怀王,他说:“倡导合纵者无异于驱群羊攻猛虎,两不相敌十分明显。如今大王不交欢于秦,秦国劫韩挟魏而攻楚,则楚必危。秦从巴、蜀备船输粟,浮岷江而下,不需十日可抵楚国西境扞关。扞关闻警,则楚国东部只得退保城池,黔中、巫郡即难为大王所有。秦举兵出武关,则楚国北境隔绝。秦攻楚,可在三个月以内告捷;而诸侯救楚,需待半年以上奏效。期待弱国的救援,而忘掉强秦的危害,这是我最为大王担忧的。大王诚能听我愚计,我可使秦、楚长为兄弟之国,勿相攻伐。”楚怀王听了十分高兴,加上被先前的战败吓破了胆,终于接受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为了对秦表示友好,还答应不要汉中的土地了。就这样,张仪铤而走险,既未负秦王使命,又使自己化险为夷,充分显示了他超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智谋与辩才。
结语 战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纵横家,其中最有作为者当首推张仪。张仪的连横之举所以能节节胜利,主要在于他能正确估量天下大势,并选择了生机盎然的秦国作为自己的政治舞台,其行为又符合全国统一的大趋势;其次则在于他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机谋权变,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无可否认,张仪对于先秦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智慧丰富了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
(魏宏伟 陈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千古谋圣”——张良(1)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他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人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
大汉王朝是张良的一座丰碑,这座碑碣篆刻着一代英雄人物的胸襟抱负。楚汉之争,表面是刘项之间的武力角斗,背后却是张良、范增为代表的谋略较量。险象环生的鸿门宴,僵持不下的鸿沟对垒,每到关键时刻,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总是中流砥柱,总是这支队伍的决心和方向。
刺嬴未果 浪迹天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张良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得光彩照人,不同凡响。张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祖上五世为韩相,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幸福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里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