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再次出兵,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斩首八万,威震诸侯。魏哀王两面受敌,又是小国,怎能招架得住,便想依附一方,也好有个帮手。
张仪便借机游说魏王,他说:“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兵力也不过三十万,又是平原地带,没有名山大川这些天险可以依靠。而且还处在天下的中心,四周与各国接壤,你如果和楚国好,齐国就会从东面打你;你如果和齐国好,赵国就会从北面打你;如果不和韩国和好,韩国又会从西面打你;如果不和楚国和好,楚国又会从南面打你。
“六国听从苏秦的游说,合纵抗秦,各国都相约为兄弟之国,杀白马盟誓,好像真的能合成一体。可是同父母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事呢,六国合纵不能成功是很显然的事。大王在齐、楚、赵这些国家里难以相处,这还是小事,可是如果您不和秦国联合,祸患就更大了。
“秦国如果出兵攻魏国,赵国必然不敢南下救魏,赵国不能南下,而魏也不能北上,这样合纵之道自然就没有了。魏没有合纵国的支援,要想独立对抗强国,想不灭亡是不可能的。秦国如果挟持韩国攻打魏国,韩国害怕秦国,秦国、韩国合在一起,魏国的灭亡就可指日而待了。所以为大王着想,莫如与秦国联合。魏国和秦国联合,韩国和楚国就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国和韩国的威胁,大王就可高枕无忧了。还有秦国想要对付的是楚国,而能使楚国变弱的莫如魏国。楚国虽有富强地大的名声,实际上却很空虚,楚国的士兵临阵逃跑,不能坚持战斗。发动魏国所有的兵力南面伐楚,楚国必败。取得楚国的土地来增大魏国,这才是上策。如果大王不听我的话,秦国就会出兵伐魏,那时大王就算想和秦国联合也不可能了。”
这些话既有当时各国的形势作依据,却又把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夸大,至于利害关系更是颠倒是非,但张仪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非”说成“是”,能把“反”说成“正”,而且立论严谨,无懈可击,听上去更是头头是道。这也正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本色。苏秦靠这本领说服六国合纵,张仪也同样靠这手段来破解合纵,进行连横,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在张仪的军事诱降和隐含的武力打击的双重压力下,魏哀王便背弃了合纵,通过张仪和秦国达成“连横”协议,投向了秦国。张仪终于得以大功告成,便打道回府,又回到秦国任相国。如此数年,魏国对外方针一直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离 间 齐 楚秦国在威服东邻魏、韩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齐国和楚国。首先选择的打击目标是楚国。因为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尤其政治上腐败,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攻打楚国相对要容易一些。不过,楚国和民富兵精的齐国都是合纵国,而且关系很密切。所以要攻打楚国,就必须拆散齐楚联盟。
“连横之父”——张仪(3)
于是秦王便派张仪到楚国去游说,张仪又肩负重任,远道赴楚。楚怀王听说张仪到来,亲自接待他,并问道:“先生远来,有什么指教吗﹖”张仪对答说:“秦王和我最喜爱的是楚王而最憎恶的是齐王。大王若能关闭齐楚边境,并且和齐国绝交,我愿请秦王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然后秦女嫁给大王作妾。秦、楚互相娶妇嫁女,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楚国北面削弱了齐国,西面结交了强秦,可谓一举而三利俱全。”
昏庸贪婪的楚怀王一听此言,立刻眉开眼笑。楚国君臣上下都祝贺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开疆拓土,只有谋臣陈轸说破张仪的机关:“秦国的土地根本得不到,能得到的只是齐国和秦国联合的结局,那样楚国就孤立无援了。秦国现今所以看重楚国,无非是有齐国结为外援。倘若闭关绝齐,楚必孤立。秦岂能爱一孤国,而予之商於之地?等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食言,那样大王北面与齐国绝交,西面又再结怨于秦国,而两国一定会一同出兵攻打我们,楚国岂不亡在旦夕了吗?”楚怀王不听,竟然斥退陈轸,并以相印授予张仪,还送了许多珍宝贿赂张仪,惟恐得不到这六百里土地。随后他果真闭关和齐国绝交,又派将军逢丑父随他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卧病不朝。一直等了三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转告楚怀王。怀王以为是自己绝齐的行动还不够坚决,惹得秦国不满,便派勇士北行,去辱骂齐王,献媚于秦。齐王大怒,主动请求结好秦国。张仪见齐国转向秦国,齐楚联盟彻底破裂,这才上朝理事,并对逢丑父说:“你为何呆在这里,还不去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