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3/4 页)
李安生无比的警惕,尤其是他一手培植出来的中国民族工业。
他可不希望许多的家族企业壮大起来,造就了大批的富二代跟败家子。
在特定历史时期,“食利阶层”不把其所得用于投资生产,而是把社会财富闲置或挥霍掉,对社会生产极不利,更有可能因为“食利阶层”试图获得政治上的保障和权力,而腐化国家的统治阶级,造成上下一气,导致政权的更迭。
这是最需要警惕,最需要防范的,也必须要为此专门制定控制措施。
既然食利阶层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在利用这阶层的同时,将这个阶层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对于中产阶级的塑造,李安生也不遗余力,尤其是他在东北主政时期。
东北在有些方面跟美国很像,美国中产阶级脱胎于农业社会,这个中产阶级社会是由新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
美国的社会体制造就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这又与其移民史相伴而生,新居民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纷至沓来,来自各地的移民给新大陆带来了不同于他们国内的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
李安生所领导的东北迅速的在辛亥革命之后成为了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粮食的高产,以及粮食贸易的热潮,使得移民东北的贫困户们都成为了小康家庭,甚至发家致富,他们开始拥有大量的土地,并且致力于新型的农业科技开发。
虽然李安生没有通过类似于美国《宅地法》一样的法律,但是还是在主政东北后,推出了一系列得土地政策。
第四百二十八章 人事大变动
美国在后世是个众所周知的中产阶级国家,举世公认。
而美国真正走向中产阶级发展的,吹响这个号角的,还是《宅地法》。
李安生是农科专业毕业,又多年接触农业与农村发展,自然是深有体会。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
可以说,自由土地是北美建立新中产阶级社会的首要条件。在欧洲,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土地或一个农庄,而中国的农民更加的悲惨,他们成为富农都是奢望,但东北不一样,东北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开发,拿下外东北与西伯利亚之后,这种情况更加的明显。
美国农业社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市场的存在先于农场,欧洲的农场先于市场而存在,这样就使农民依照传统死死守住土地,无法变成美国式的农民企业家,而美国农场主的生产不仅自给自足,而且还进入市场。19世纪美国国内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市场,促使美国农业进一步商品化,另外,美国的农产品还进入了欧洲市场。市场经济促使农业使用机器,并尽可能开拓更多的土地。这使得美国农夫没有任何的历史负担和传统的桎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的。由于他们没有欧洲式的封建羁绊,他们是最热心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
美国农业社会的民主传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得以形成,而美国的农业社会也诞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
东北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但又有所不同。
李安生处心积虑的打一场中俄战争,正是为了促进东北的工业发展,不仅是重工业,还有轻工业,这种直接的迅猛的刺激,使得大量的粮食转向了加工行业,大量的人口转向工业,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利润,来促使农业经济进一步的深化。
与美国的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而李安生也在进一步鼓励关内百姓移民外东北,进一步开发外东北与西伯利亚,不仅能够扩大这种农业社会,还能够促进关内的状况得到改变。
由于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东北,甚至是外东北、蒙古等地,使得关内的土地压力减轻了许多。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主找不到佃户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顽固思想严重,仍然不停进行土地兼并的地主。
农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力;年复一年地以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在沉重的地租剥削下;处于入不敷出的艰窘境地。由于土地短缺;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