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第2/4 页)
的同志是在整
个政策已经改变之后和我们会合,所以只须表示支持新政策,就再没有异议了。
任弼时本人对于毛儿盖的争执特别感兴趣。不惜花很多时间,分别和朱德、徐向前、陈
昌浩、刘伯承和我详谈,搜集有关资料,研究这个争执的症结所在,我曾笑问他是不是想做
“包拯”⑤,他也不完全否认这一点,表示他是一个没有参与这一争端的人,现在研究一下,
也许将来可以为大家和好尽些力量。
任弼时将他研究的结果告诉我,大致指出下列各点:(一)四方面军之策应一方面军是真
诚互助的行动,不能说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早有反中央的倾向;(二)双方都有成见,最先表现
这种成见的,却是凯丰的文章;(三)一、四两方面军彼此的批评很多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公
平的;(四)没有改政治路线以前,毛儿盖的争执势所难免;(五)毛泽东等自毛儿盖率一三
军团北上,没有事先通知我和朱德等是不适当的。但他觉得这件事的酿成,一方面是毛泽东
等人的疑忌带多,另一方面也是四方面军的反对呼声,加强了这种疑忌;(六)卓克基会议决
定成立临时中央,似乎太过分了。
任弼时认为这是一次严重的教训,值得大家警惕。此后,我们要算计旧账,他并决定以
调人自居,不偏袒任何一方,愿为大家的和好而努力。我对于他这种热忱,极为感动。至于
他的意见,我当时未置可否。后来,我们在陕北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听见他有甚么不满意我
的表示。也许他说过的这些话,后来被陕北同志认为不合时宜,因而没有尽力的机会。
疲劳的二方面军在西康地区已休息了一个月了,向西北行动的计划,迫不及待,我们乃
决定全师北进。决定由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率二方面军和罗炳辉军为右路,出甘肃的岷县、
静宁,进到海原一带的甘北地区。总司令部则率原四方面军和董振堂军为左路,经岷县,取
道泷西通渭,折而向西,夺取甘肃的河西走廊。
上述的军事行动计划,在军事上说来,是企图拥有西北的一大片地区,即以陕北的红军
居右翼,红四方面军在夺取河西走廊之后,居于左翼,二方面军在到达甘北之后,则居左右
两路的中间地位。在政治上说来,是增加我们与张学良联盟的资本,即红军不是局限于陕北
的弹丸之地,而且握有甘北甘西一带地区,这不仅可为西安的张学良保障后方,而且可以打
通往苏联的道路。
陕北同志赞成我们这个军事计划,一直在催促我们北进,似乎没有我们的实力作资本,
就不能形成西北的抗日局面。二、四两方面军的同志都很满意这个决定。在二方面军来说,
他们居于中路,无论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可起桥梁作用,而四方面军的同志,也觉得河西走
廊将是未来西北抗日局面的交通要道,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而且因此也不致与一
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摩擦。可是,后来的事实发展,这个计划并没有实现,这是四方面
114/166
… Page 451…
《我的回忆》第三册
军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
① 毛泽东等所部抵陕北时,所剩人数,从未正式公布过。据史诺的《西行漫记》(中译本第一四四页)
说是剩下两万人,显有夸大。我所采用的数字是后来我到陕北时,同志们口头告诉我的,似较接近事实。
② 林育英来电的时间可能是一九三五年底的几天,也可能是一九三六年初的几天,我不记得清楚了。
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说:“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
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全文见胡华主编《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参考资料,第六九页至第八四页——上海商务一九五一年第九版)。
④ 最初是何人去的,我已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叶剑英,后来是由周恩来代表的。
⑤ 包拯是宋代的一位以刚毅峭直著称的官吏,仁宗时除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