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页)
人员策动下,召开了通江县的临时县政会议,并组成临时县政府。参加这
个会议的代表,就是有政工人员遴选,经各区乡群众大会推举出来的。临时县政府人选也是
由总政治部提名的⑦。临时县政府委员会约有委员十五人,多数是各区乡的农民,手工业者
和知识分子各有二三人参加。当选任主席的熊某,系穷苦农民出身,他身体强健,不吸鸦片,
也曾做过苦力,抬过滑竿。他在巴山打猎的时候,误被毒箭射中腿肚,他不顾痛苦,立即自
行拔出,始得保全性命,因而被乡人视为勇士。他平素确也急公好义,红四军到来后,更表
现了积极的革命精神。
由于这次选举,当地人民内部开始了分化,特别是那些秀才们为之大哗。秀才们觉得,
只有念书的人,才能做父母官,他们纷纷议论,抬过滑竿的人,那里能当一县之主呢?他们
也埋怨红军,表示红军什么都好,可是不懂当地情形,现在居然捧出一个目不识丁的滑竿伕
来主持县政,未免太藐视通江人了。秀才们这种“斯文之上”的传统观念,也为一般乡下人
视为当然,一时也难以加以说服。
临时县政府甫告成立 (这是我们到通江后两个多星期的事),田颂尧部罗泽洲师即由鹰哥
咀向通江城进攻。田部的战斗力究竟薄弱,一经接触,即告土崩瓦解,退守离鹰哥咀六十里
64/166
… Page 401…
《我的回忆》第三册
的清江渡,不几天,我军乘胜向清江渡进击,敌军再度溃败。我军继续推进,占领巴中县。
前锋已过巴中约五十里,与敌相持于恩阳河。
巴中是较通江富庶的大县,人口约五十余万,我随军进驻巴中县城,浏览数日,深觉这
是有可为的地方。城内的街市,人群熙来攘往,市场交易,因苛捐杂税的铲除,立呈蓬勃现
象。我们入川纲领的布告在全城各处张贴着,人民川流不息的围观,有的是从很远的乡间来
的,有的在那里朗诵讲解,人民纷纷议论,多数认为如果真能照着布告兑现,那就天下太平
了。事实上,巴中不少人已经知道了我军在通江的一些措施,因而我们不必多费唇舌,就能
很快的照样推动起来。
为了军事上的理由,我们还只能将巴中视作前线。罗泽洲师虽被击溃,但田颂尧的大部
分兵力正向着我们这里集结,我们不能把全力用到巴中来,要以通江为基地与敌周旋,因此,
我们留下第九军驻守巴中,我和徐向前及大部人员均返回通江总部,以便策划全局。
巴中的胜利,也促进了通江南江工作的推行。新成立的通江临时县政府的威望,一天高
似一天,颁布了一些布告,规划出许多应兴应革的事项,例如规定要重新编组地方武装,全
县人民应将所藏枪枝,送交县政府统筹办理。全县各区乡无论远近,均毫无隐瞒的将枪枝(多
数是破旧的)送来了,为数有一千余条,足证县政府的命令已能推行全县,这是过去军阀政
府所不易做到的。
凡此一切,都是根据入川纲领逐步实施,通南巴三县的面目,为之一新。当中共中央来
电,解决反对入川纲领,我们的努力,成为昙花一现,不得不仍走苏维埃的老路。从此,川
北也成了苏维埃区域了。
① 田颂尧系四川许多军阀头子之一,两河口一带即系他的防地。
② 四川人通用的一种轿子称为“滑竿”。
③ 两河口距通江县城为二百八十华里。
④ 这是四川本地小旅馆所共同使用的招牌。
⑤ 三台离通江约四百八十里,闾中在三台与通江之间,离通江月三百华里,巴中是在?中与通江之间,
离通江约一百二十华里。
⑥ 当时西川县长兼理司法。无论明刑案件,非讼事件以及催缴捐税等行政,都由县政府处理,民间俗
语统称之为“打官司”,这比法律上所谓诉讼行为的含义,更为广泛。
⑦ 红军政治部在某地域初解放时,原有代行地方政府职权的权利,所以临时县政府的人选,例由政治
部提名。
第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