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猓�滤橙饲椤�
“你不能只听富人的伸说,该看到穷人的涕泪:可是也不能存心偏袒。
“富人许愿送礼也罢,穷人哀告哭求也罢,你总得尽力查明真相。”
“对犯人能宽恕就别苛酷,执法严厉的名气,不如存心忠厚的声誉。
“你执法而手下留情,不要是因为受了贿赂,应该是出于恻隐之心。
“罪恶是人的生性,你该把受处分的犯人看作本性未改的可怜虫。只要不损害对方当事人,要尽量宽恕。仁爱和公正尽管同是上帝的品德,我们看来,仁爱比公正更有光彩。
孔子自然没有“罪恶是人的本性”的说法,倒讲过“食色性也”的意思,但是宽厚、仁爱的这些说法使我想起孔子为政以德的信念,甚至后面吉诃德骑士给总督桑丘的信中还谈到“你该是好人的亲爸,坏人的后爹。不要一味严厉,也不要一味宽和,该适得其中,无过,无不及,才合情合理”,这简直是中庸的意思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特意翻成这样的。但是这都不是最让我想起孔子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孔子不也是理想主义者吗?而且也是“复古”的理想主义者,孔子也到处跑,只不过没有拿着长矛,骑着瘦马,而是捧着书本,坐着牛车。堂吉诃德是“哭丧着脸的骑士”,孔子是“惶惶如丧家之犬”。
甚至桑丘也让我想起孔子。
这个只做了十天“总督”的桑丘,虽然没有什么政治的理论,却是老老实实的在实践着做官就要做好事的平凡道理。而周围的人其实都在捉弄他,整个桑丘上任的故事就是一场玩笑。这真是一个寓言,官场的寓言。多少理想主义者带着自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去为官,结果他会发现所谓天经地义的道理其实就像堂吉诃德的骑士道那样可笑。他也许会发现两个世界的交锋,一个是“过时”的、“正统”的世界,一个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世界。理想主义原本是面向未来,面向遥远遥远的未来的,可是它常常遭遇的批评或嘲笑是“跟不上时代”,倒像是极为陈腐的老古董了。既然是老古董,只好举目无亲,黯然引退了之。但黯然引退之中却也有某种自豪,就像咱们的桑丘那样说:
“‘我光着身子出世,如今还是个光身;我没吃亏,也没沾便宜’;换句话说,我上任没带来一文钱,卸任也没带走一文钱。这就和别处岛上的卸任总督远不相同了。请站开点儿,让我走吧,我要去贴上些膏药呢。多谢敌人在我身上踩来踩去,看来把我的肋骨全踩断了。”“请让我走吧,我已经耽搁得太久了。”
孔子不也是做了几天官吗,司寇,据说也干了几件大事,差一点就要实现他的理想了,结果是狼狈去职,不肯死心,又奔波几年,最后是“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还是回去当教书匠了。孔子还没有桑丘爽快呢。
听人说,按照心理分析学说,这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病人。堂吉诃德自然是疯子,而桑丘,近朱者墨,和他的主人疯得不差分毫,尽管表面上不同。孔子呢,想来也是有病,鲁迅不是说吗,孔夫子有胃病。而更大的问题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病,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遵循的那些见不得人的规则有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3、张承志的文章
张承志的文章《空谷余音》写到《堂吉诃德》里面桑丘辞职路上遇故人那一段。张说:塞万提斯用“哭泣”来形容了基督教的西班牙驱逐穆斯林的历史,实际上是用插科打诨的笔法批判了宗教的迫害。张还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里引用了当年穆斯林失败时签定的城下之盟,而里面规定了宗教上的某种自由权。但是后来基督教世界撕毁了这份协议。
那些被赶走的摩尔人——据张承志说这是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实际上是被赶出了家乡,那时,西班牙已经不是异国,而是摩尔人的故乡了,是他们带来了文明,创造了安达卢西亚的辉煌。我想张承志并不是要强调仇恨,而是借历史的苦难来呼唤民族、宗教的宽容——可他的情绪化的散文语言往往使人误解。张承志提到的《堂吉诃德》中的那一段,确实体现了塞万提斯对于宗教迫害的不满,而又借桑丘之口表达了无能为力的感慨。这是一种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
从那一段里面还看到,驱逐摩尔人,宗教不过是一种名义。人,做什么事总是要找个道理来说明自己的行动的正当性,就像一帮人夺得了政权,就一定是要发表什么宣言的,否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是对的,怎么让别人服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