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户户垂杨的北方泉城济南相比,这里水脉更旺;同河街栉比、扁舟往来的江南水乡苏州相比,这里流波更为洁净。是夜,走进古城一间“纳西人家”的餐厅吃饭,看到窗外的古树清波,闻到略含一点辣子味的潮润沁甜的空气,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餐后上街漫步,看到一条条穿过明清风雨的街道,我再一次觉得木氏家族值得丽江人民永世纪念。因为,自阿得归顺朝廷并更名为木得之后,六百余年,丽江没有遭到任何战争的蹂躏与洗劫。
丽江在木得手上始建。他在《木氏宦谱》上被称为第七代,但改姓木后,他则成了第一代。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第十七代土知府木兴去世,丽江在木氏家族手中完整地统治了三百三十多年。这漫长的三个多世纪,既是木氏家族的辉煌期,亦是丽江古城的发展期。
历代木氏家族的统治者们,在保留纳西族文化风俗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不同文化的交融与演绎,使丽江古城充满了活力与魅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一句话:“风俗自下而上,风气自上而下。”这自上而下,便是朱元璋所说的“因俗施化”的过程。木氏家族的统治者们,都心仪汉文化,问政之余,以吟诗作赋为胜事。前面所提到的木公,生性骁勇,一生打过很多次胜仗,因军功屡受朝廷嘉奖,亦雅好吟咏,与当时流放云南的大才子、状元杨慎保持着很好的友谊。杨慎编选过一本木公诗集,定名为《雪山诗存》。这本集子,即便放在同时代汉族诗人行列中,亦毫不逊色。
在丽江逗留期间,我曾专门前往参观了被徐霞客誉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木府。这座背靠黄峰、面临玉河的庞大建筑群,不但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府,亦是丽江古城繁华兴盛的见证。站在黄峰的楼阁上,我俯瞰十万烟灶的古城,眺望远处逶迤的玉龙雪山,心中忖度:当一个城市的命运与一个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城市或许是幸运的。因为,建设它的人同时也是要居住它的人。你想住在天堂里,你必然就会按天堂的要求来建造这座城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对“宰相之杰”的争论(1)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问世之后,张居正这个名字逐渐为世人熟悉。其实,这个名字在历史学界从来都没有被忽略过。褒奖他的人很多,反对他的人亦不在少数。自他死后四百余年,对他是非功过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攻击他的人,说他是“权臣”、“贪官”,赞扬他的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明代留下许多令人不明白的问题,这大约是最能刺激人心的一个了。作为《张居正》一书的作者,我无法回避上述论争。在这里,我想就权臣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所谓权臣,就是使用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的确,历史学界一直说他是权臣。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钱穆等,写过很厉害的抨击文章。也有人写文章反驳,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先生曾撰文严加批驳,批得最厉害的是黄冈的熊十力先生。两人都是新儒学大师,道德学问都有很大影响。1950年,熊先生作《与友人论张江陵书》,对张居正的功绩及为人作了全面的肯定。但是如果我们读官方修纂的《明史》,就会发现,对张居正的评价虽然是积极的,但还是批评他“威柄自操,几于震主,卒至祸发身后”。《明史》是由康熙朝的桐城人张廷玉主编的。张廷玉在修《明史》时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要摸清圣祖玄烨的历史观。玄烨与明神宗有相似之处,也是少年登基,大臣辅政。辅助玄烨的大臣叫鳌拜。这个鳌拜很跋扈,全然不把玄烨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玄烨受了很多屈辱。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后,便设计铲除了鳌拜。张廷玉在修《明史》时,不能不顾及玄烨的这段经历,因此将张居正与鳌拜同等对待,定位为权臣,加以贬低。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读到的《明史》是玄烨的历史观,如果据此论述明代的人和事,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玄烨的思想、立场和史学观。关于张居正,玄烨曾说过一段话:“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从这里看,玄烨对张居正还是肯定的。但张廷玉深谙帝王术,知道皇帝哪一句是场面上的话,哪一句是心里话。在他看来,玄烨的这一段是场面上的话。
张廷玉有此心态,并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的文人,要想发挥作用,只能依附于皇权,培养自己的侍妾心态,妾的特点,不仅仅是小鸟依人,还要有以色侍人的上乘功夫。文人的才如女人的色,是可以出卖的。唐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一首诗,专道这种侍妾心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