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习一次,资源=天赋*时间*效率。而三者的优先级是:时间>;效率>;天赋。天赋不好就不能取得傲世的成就,什么垃圾理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舍本逐末”吗!
只看到别人取得成就,却没有看到别人因取得成就而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有所得必有所失,看到了别人成功的光环,只是别人没有告诉你成功有多么辛酸与辛苦而已。擅长的领域不会等待我这个主人去‘滴血认主’,而是要自己创造,把手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领域的。而他们成功的共性并不是:因为正好步入了自己喜欢的领域而取得了傲世的成就,而是为了得到成果所付出的那份坚持那份努力。这才是他们的共性。没有了这个,就算扔你去火星,我还不信你还变成火星人了!
有的人不断地读着别人的传记,想从不同的人的那里获得成功的经验,想集众家之所长,诚然,以巨子们的成就激励自己是没错的。但我对这种做法一向是嗤之以鼻的,一个人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学到就足以自傲了,我一直都认为,勤奋,谦虚,豁达,诚实,坚持,果断,多才,勇敢,自强,笃信,无私,敬业,节约,朴实,厚道……一个人可以具有的美德真的是数也数不清,但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把所有的美德都收入囊中,这样完美的人已经变成完美的怪物了。我们只需要将一种或者几种品质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发挥到极致,那么将取得瞩目的成就,一法通,则万法通,你拥有了一种美德的极致自然会拥有其它品质,而样样皆想变成自己的美德,结果必然是样样皆不是自己的美德。如果你有好几十个理想,那么要么你已经是成功者,要么你不会成功。一会儿看这个因为勤奋而成功,一会儿看那个因思考而致富,又一会儿看到别人大起大落而不失信念……这种时候,除了换来几声惊叹,最多再加几句感言!乱花渐欲迷人眼。选择的余地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了。老李的观点:“三代以下之所以无圣人,是因为我们都跟着圣人的屁股转!”所以牛人的思想也罢,巨子的经验也罢,大拿的品德也罢,只要不是自己的,唯一起到的作用仅为——借鉴!伟人的用法中绝不包括‘盲从’这一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雷行迅,君子隐忍以待时,果决以行断。
风行漫,君子磊落不器,行大事不拘小节。
火炎上,君子虚心以蓄势。
水圆融,君子处世以智。
山立恒,君子厚重弘毅。
泽涵物,君子包容并蓄。
我在前面讲过,举一反三能够节省我们很多多余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善观善思的大脑。这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既然万变不离其宗,正好以不变应万变。末了,再重复一遍。举一可以反三,触类可以旁通,见微可以知著。
向左走,向右走;向上看,向下看。
第十三节 适用性越广 但实用性越差
十三节 适用性越广 但实用性越差——有原理 无真理
PS:小心,这一节连我都不知道我在扯什么
古代的人追求“大道”“至道”,现代的人追求真理,我在与人争论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观点:“真理我们虽然追求不到,它一定存在着”。前文本人也有提过相似的观点,比如第十一节学无止境最后:‘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真相,只能在追求的过程中无限接近于真相。’
“真理”,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又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多少哲人,多少大拿为了它会出一生的努力与代价。
我问我自己:“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立马难倒我了,因为从来没有想过。
我查阅了古代大家的思想核心,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苏格拉底的“真理不灭说”,康德的“星云说”,黑格尔的“思有同一说”,叔本华的“意志表象论”(百度查的,不准不偿命)老子的“道”……这些超级大拿们掌握了真理吗?我看未必,以上列举的以及省略号里的都是才华横溢、思维变态的恐怖人类,如果他们都没有找到,我看大家还是“忘谈真理”为妙。而且“真理”的可望不可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性质也的确有点骇人。
以前本人从来没有怀疑过“真理”的存在性,但现在一反思,才发现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探讨,毫无疑问,对“真理”的不怀疑,是受到了浓郁的意识形态的干扰。
什么是真理?就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1+1=2…这些大众认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