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第3/4 页)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上座率不满一成,开门就是亏钱,左派电影公司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一场浩劫全都消耗光了。
资金消耗光了倒也不是什么难题,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
但关键是左派电影公司停业的太久,都已经与香港电影市场脱节了。在他们停业的这十年中,电懋,邵氏,嘉禾,许氏先后崛起,武侠片,功夫片,鬼马喜剧片,功夫喜剧片,都市动作片等等,大热的类型片都已经换了起码三代之多,可是这些左派电影人还以为自己出品的历史片,社会伦理片,家庭喜剧片会大受欢迎,不得不说这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香港人有很多都是从内地逃难过去的,所以他们自然对国内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大部分人也都会讲国语,所以看国语电影都没有问题。
但现在的电影观众多数都是香港本地出生或者长大的香港人,他们在身份认同上也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认为自己是内地人,只不过是逃难到这个地方。
身份认同产生的变化,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令如今的年青一代对于国语电影不再热衷,再加上现在粤语片制作jing良,明星频出,对他们来说更加有吸引力。再加上熟悉的背景环境,市井俚语的运用,电影主旨的转变等等,也让他们产生了文化上面的认同,对国语电影自然就更疏离了。
五零六零年代的左派电影公司出产的电影,主旨都是导人向善,讲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工人阶级都是乐观向上的,资本家都是面向丑恶的,工人阶级是战无不胜的,资本家是迟早要关门倒闭的。
但是现在香港电影的主旨却是享乐为上,zi you主义,主角不再是那么高大上,伟光正,好像品德高尚的圣人一般。而是也自私自利,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好銫叹风流图享受,不再大公无私,反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
这其实也是香港从质朴的农业社会,转型到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的反应。在商业社会之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无私奉献的jing神,势必是有些太理想化了,而且也得不到年青一代的认同。
如果现在左派电影公司再宣传这种思想,那肯定会被人笑话的。只是陈思远和高濂两个人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很一往情深的相信他们所拍摄的电影,一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
对于他们这种天真无邪的想法,许贯武善意的提醒了几句,见没有什么效果,也只好不再去管这件事。相信他们再撞墙碰壁之后,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陈思远和高濂随后拿了许贯武的签单,兴致勃勃的回去了。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干劲十足的样子,许贯武忽然觉得他们很可爱。这是一群有理想,有冲劲儿的电影人啊。。)
第三百九十五章 回家(上)
随后的三、四月份,第三十五届金球奖,与第五十届奥斯卡金像奖,在许贯武缺席的情况之下陆续举办。
去年的吞金巨兽《星球大战》,与票房大卖的《第三类接触》,都入围了多项技术大奖,并且还都是夺奖的大热门。
停颁多年的最佳视觉效果奖,也因为这两部电影电影重新颁发,而入围的也就是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这两部电影的荣幸。但同时也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悲哀。
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是由许贯武投资,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与乔治。卢卡斯又是好友,所以这一次的奖项争夺战被媒体戏称为“兄弟之战”,受到了极大地关注。
此刻身在神都的许贯武虽然不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但他也在关注着这件事情。《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毕竟都是他投资的电影,自然能够获得越多的奖项越好。
获得的奖项越多,这两部电影自然越受关注,将来发行周边产品,外卖版权,出版影碟等,都可以获得越多的收益。每个奖项可都是用钱来堆积成的。
而且《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的特效都是由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制作,而关键一点就是许贯武在其中拥有六成的股份。以工业光魔如今在业界的技术领先地位,如果再加上一枚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的最佳视觉效果奖杯,那无疑将会令它在业界的知名度大增。
想想《星球大战》刺激了后世多少科幻片的诞生,就知道工业光魔未来的业务有多繁忙了。那将会是一个赚钱赚到手软的黄金时代。
首先颁发的自然还是金球奖,这个早于金像奖一个礼拜举办的奖项。早已经被当做成奥斯卡的风向标。凡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