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第2/4 页)
爆头了,阿豪也已经被送入监狱。
但是因为小马哥的角色深入人心,为了获得更好的票房,新艺城不惜把周闰发强加进来,愣是安上了一个双胞胎的身份。而剧本也是仓促写就,并没有仔细的打磨。
虽然最后这部《英雄本色2》趁着枪战片大火之际,狠狠地捞了一笔钱,但是细细回味却缺少《英雄本色》中,那种压抑之后爆发的快感,以及兄弟义气的那种感动。
相同情况其实还出现在《倩女幽魂》之中,《倩女幽魂》在当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口碑,但因为徐可一贯的高要求,所以《倩女幽魂》并没有赚很多钱。于是《倩女幽魂2》随后被搬上拍摄日程。
但因为剧本都是靠飞纸仔临时写就,所以就导致故事节奏忽紧忽慢,电影本身瑕疵颇多,情节各种不合理。
比如傅月池乃文官之后,何以会有如此高明的武功;宁采臣看年龄也不过二十多岁,为何还一再错认是诸葛卧龙老前辈;以及这诸葛卧龙被抓进去数年,为何傅天仇现在才被锁拿进京;又为何傅月池等人现在才想营救
糟点多多,如果当时不是张国容正当红,王柤贤正貌美,又有最美港姐李嘉昕当花瓶,歌神张雪友各种乱入这部电影铁定不会取得那么高的票房。
而这还是有港片著名导演吴语森、徐可等参与制作,他们的急才多少弥补了剧情的短板,但是相对于精雕细琢、细细打磨的第一部剧本而言,无疑就相形失色了许多。
后期无论是徐可执导的《英雄本色之夕阳之歌》也好,还是《倩女幽魂3:道道道》也好,票房方面都遭遇到了滑铁卢。不仅远逊于第一部。甚至连第二部都比不上了。
许贯武正是看到这一后果的严峻。所以才会不遗余力的推行新制度。七人小组审核确定剧本。如果剧本通不过审核,即使演员阵容再强大,都没有任何的用处。这就逼得这些导演不得不看重剧本,重视这些创作剧本的人才。
像洪京宝、麦佳、曾智伟等,也都对藏在幕后的桥王军师尊重有加,而程龙更是广撒银纸就是为了找一位编剧圣手。而编剧地位提高了,受人尊重了,收入增加了。自然就越发用功编写剧本,再创一部又一部的精品。
而这些编剧的成功,也自然会吸引其他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而越多人从事编剧这一行当,自然就越有机会出精品。出精品的次数越多,港片自然就越好看。港片越好看观众自然就越有信心,票房自然也就会越高。
票房越高老板越喜欢,越会刺激大量的资本投资到电影这一行当。而电影市场势必就会越发达,这样大家都可以水涨船高趁机赚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如此一直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去,香港电影别说不会没落。即便趁势打入欧美市场也是有可能的。
程龙的《红番区》、《我是谁》、《一个好人》等,就在美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吴语森执导的《谍战双雄》。被欧美电影人奉为经典之作;甄紫丹、于容光合拍的《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取得过千万美元票房;刘伟强、麦兆辉合作的《无间道》,被好莱坞高价买去改编权,拍摄的《无间风云》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都表明香港电影不是没有能力打进美国市场,而且美国观众也是根本不挑食的。日本的动画片,印度的歌舞片,英国的黑色幽默片,法国的浪漫爱情片,意大利的实验电影只要是好片都可以在美国电影市场取得不错的票房。
其他国家的电影都可以取得不错的票房,没道理香港电影就不行。当然前提就是你的电影质量够高,不能总是靠着烂片来忽悠人。
许贯武对香港电影可是寄予厚望的,他是知道香港电影人的能力的。香港电影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不是欧美那些脑壳僵硬的电影人能够比美的。
欧美电影人就像是机器那样,一丝不苟严格按照程序来走,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板,但却可以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相比较而言,香港电影更像是艺术家的激清创作,虽然也有不少佳作问世,但是残次品也是大量增加。如果香港电影人能把聪明才智,全都放在如何拍好片上面,许贯武认为他们一定会更有作为。
所以他一直力推的就是遏制跟风拍片,香港电影人头脑灵活,一部电影火了之后,立马就会有好几部同类型电影上映。
江湖黑棒片《英雄本色》火了之后,什么《江湖情》、《至尊无上》、《英雄好汉》、《英雄无泪》等电影一并就冒了出来。
新武侠电影《笑傲江湖》火了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