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页)
�灰庞嗔φ�耸保��硐殖龅某�V巧蹋�吐拗�锩�钡姆欠蚕胂罅Γ�翟谑呛�颂�诺摹?魉�氲贸隼矗�艽诱庖坏揽际蕴饪闯鲞本�拇跣模�淝G扛交岬某潭龋�率橇�赫�救艘蔡疚�壑沟摹G『谜馕换实垡�帐奥】贫嘤嗟常�哉庋�膳碌耐崆���邢禄常�谑抢锤鲆煌�蚓 �
乾隆二三事(3)
不消说,举报者帽子上的顶戴花翎,被鲜血染得通红通红,自然荣华富贵。正因为告密有理,陷害有功,咬人有赏,卖友者荣的政治局面,康、雍、乾三朝百多年间,文字狱罪案不下百起,主犯及株连者的血,也可以成河了。
乾隆最厉害了,仅1778年一年间,就有十起之多。有一个已故的东台举人徐述夔,因为“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的诗句,以其影射讥刺,乾隆命将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其孙论斩,失察的江苏布政使,列名校对的学人等俱斩监候。并且连曾为之作传的礼部尚书沈德潜,也是编过《古诗源》、《唐诗别裁》,很受乾隆宠遇的一代文宗,死了也不放过,命将其御赐碑推翻,磨毁碑文,把他的牌匾撤出乡贤祠。
文字狱至此,可谓登峰造极,那些蘸人血馒头吃的举报者,不仅咬活着的人,连死去的人也从坟墓里拖出来咬。当然咬死人是为了咬活人,挟嫌告讦之风大炽,诬陷谗害之行不绝。谁要是偶一不慎,疏忽了避皇帝的名讳,一经检举,马上便有坐牢杀头的危险。因此读书人坐在家中,真是可怜哪!不知什么时候飞来横祸,倘非满门抄斩,便是充军发配,罚往黑龙江为披甲人作奴。知识分子生活在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恐惧之中,自然是“万马俱喑”的局面。
至此,“舆论一律”,满清统治者箝制言论,禁锢思想的目的达到,自1782年起,乾隆就不禁书了。可那些想借禁书发迹者,并不晓得皇帝老子胃口变了,还一个劲地举报以邀功请赏。
这一年的二月,署湖南巡抚李世杰查获高治清所撰《沧浪乡志》进呈,奏请严办,碰了个大钉子。乾隆帝阅后,对签出的“悖逆不法字句”,一一加以驳斥,并指出“各省查办禁书,若俱此吹毛求疵,谬加指摘,将使人何所措手足耶?”训斥李世杰“任听庸幕属员谬加签摘,以致拘泥失当,滋扰闾里。若办理地方事务皆似此草率,漫不经心,何以胜封疆重任耶?”本想讨皇上的好,谁知讨了个没趣,马屁拍到马脚上,也是活该了。
五月,又来一个不识相的,安徽巡抚谭尚忠以已故贡生方芬所著《涛浣亭诗》语多狂悖,奏请将方芬刨坟戮尸,其元孙方国泰拟斩立决。乾隆斥他“办理殊属失当”,甚至说:“吹求字句,办理太过,屡经降旨通谕各督抚,毋得拘文牵义,有意苛求,岂谭尚忠竟未知之耶?”这番话和赏他一顿嘴巴子,也差不多的了。
禁书是皇帝,不禁书的也还是皇帝,统治者的变化,自然从他的政策考虑出发。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想藉着大兴文字狱而飞黄腾达者,其实很像家养的狼狗;主人让你咬人,你可以放肆地咬,主人不让你咬,你还咬个没完,屁股上挨一脚,被踢得叽哩哇啦,那也是自找了。
不过,这些举报者也不会损失太多,这两位巡抚大人,顶多等于被皇上掌嘴罢了,谁也不曾像犯了文字狱罪者掉了脑袋,送了性命。所以,从那以后,聪明人就明白“宁左勿右”是万全不败之策,吃一记耳光算什么,打是疼,骂是爱,到了又要禁书的时候,他们不就又能得其所哉了吗?
三,仆碑
“仆碑”,就是推倒墓碑的意思,语出《清史稿》。
推倒谁的墓碑呢?就是编过《唐诗别裁》、《古诗源》的沈德潜老先生的碑。为什么要“仆其墓碑”呢?因为他为一部反清的诗集写序。案发之时,沈德潜已作古,但罪不可逭,死了也不能放过,推倒墓碑,剖棺戮尸,一一加以惩处。
沈德潜(1673…1769),江苏长洲人。字确士,号归愚,乾隆进士。任编修,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他早有文名,但入仕较晚,直到乾隆七年,他六十七岁时,才发达起来。乾隆早就听说这位老秀才了,有一次下江南,还特地打探,给以殊荣。这真是老骥伏枥,晚年生辉,这恐怕是很令一些怀才不遇的作家,心向往之的事情。
“高宗莅视孰为德潜者,称为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从此成为乾隆的御用文人,恩遇有加。“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是岁,上谕众臣:‘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