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4/4 页)
严世藩在旁不慌不忙说道:“文华,事做的其实不错,可结果是做过头了,皇上不高兴了,这才出了这个劣计,调拨关系,让咱们内部斗一斗,缓一缓。”
“在理,在理。”严嵩心下一阵惶恐,“那该如何是好?”
“满足他。”严世藩大笑道,“斗一斗,缓一缓。咱们毕生,不都是在满足他么?”
严嵩不假思索道:“这个可以,把姓徐的扯进来搅浑一些就好了。”
“这方面还是父亲高明。”
“只是……”严嵩随即皱眉道,“我刚刚是不是对文华出口太重了?”
“不重!一点都不重!他也是真的不识抬举了!有仙酒理应先送到父亲手里,这么跨过父亲直贡皇上,该教训一下。”
“该如何教训?”
“哈哈哈……”严世藩已经笑得不亦乐乎,“文华这人我太懂了,在东南逛了这么久,吃的肉少不了。教训他的事,交给我就好了,保证他今后服服帖帖!父亲只要演好戏,满足皇上即可!”
“好好好!”严嵩终于放松了一些。
他清楚,自己不过才华泛泛,除了身体好,其实也没什么过人之处。
好在,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未完待续。)
162 上不得台面
倭乱平定,胡宗宪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位置上。杭州大宴,犒赏文武,胡宗宪一脉的将领悉数参与了鬼倭战事之中,该提拔的提拔,该复职的复职,俞大猷也终是一雪前耻,名正言顺坐回了总兵的位置。
戚继光领兵练了两个月的行军,连个倭寇的毛都没碰到,本该相当狼狈,但杨长帆这一路算作沥海兵,沥海兵算作宁绍台的兵,因而最终这路的军功归在了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名下,稍显安慰。
至于杨长帆,一介主工事的文职做了这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实在尴尬,胡宗宪主张杨长帆连同军器坊及一应匠人迁来杭州,官提半级为左参议,杨长帆却偏偏不肯,留在沥海即可,什么都不要。胡宗宪也并未强求,如今这个人也挑不出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