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吕帝文集》记述了一个神仙吕洞宾的“三剑”故事,可以作为此种修养心性的注脚。这个故事说,吕洞宾听了人们误传他用飞剑杀人的传闻后,笑道:“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耳。”
在这里,吕洞宾告诉人们,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为怀,哪会去杀人呢?他说他确实有三把剑,但同人们传说的不同,一把用来斩断贪婪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爱欲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烦恼之心。当然,无论军事学还是中医学,其所强调的养性都不是单纯的“恬淡虚无”而心无所想和无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劳逸适度,亦弛亦张;其次是要求精神专一、正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这样,即使工作、学习比较紧张,仍然可以使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灵柩?本藏》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孙思邈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中国医药学做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正是与他善于修身养性,从而保持体魄健全、思维敏达分不开的。而他寿逾百岁,也为其倡导的养生之道增强了可信度。显然,中医的“养性”理论,实际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只要做到境界高远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与人为善,宽宏大量,必然能长命百岁。
◎养生莫若养性
《万寿丹书?安养篇》:“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养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调查表明,大多数比较长寿的老人都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较好的人,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会相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说“养生莫若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2.地势兵之助,地利人增寿(1)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发生着密切的关联。饶有趣味的是,人们在适应和选择生存环境时,竟与兵法中的某些原则暗自相合。
《孙子兵法》在论述安营扎寨应当利用“地利”的原则时指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对照中国历代环境养生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主张不仅仅明确了驻军的基本要求,而且概括了环境养生的主要原则,即使在今天,现代养生学对于居处环境也不外乎这些基本要求。我们不妨逐条分析一下孙子提出的这二十五字原则:
“好高而恶下”,意思是说,军队安营扎寨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让我们看看养生学家对选择居室的标准是怎么说的。明代养生学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人之居屋须“高朗干燥,斯无患矣”。道理很简单,干燥的高地往往空气新鲜,潮湿的洼地则难免腐秽恶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须吸入15立方米左右的空气。含氧、氮、阴离子丰富的新鲜空气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浊、污染的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所以,《老老恒言》中也指出,“卑湿之地不可居”,认为居住楼房可以杜绝湿气的危害。
“贵阳而贱阴”,意思是说,军队应驻扎在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其实,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客观环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彻阳光”(《延寿新法》)。因为,只有向阳之处才能阳光充沛,光线明亮;阴暗之地则阳光难至,视界狭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阳光不仅具有杀菌抗病、清洁空气、增高室温的作用,而且具有影响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阳光往往使人精神愉快,进而促进身体健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