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地方住下去,关系到祖母膝下的那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将来的命运,关乎到高家那时还算殷实的田产和房子能不能守住。
高村所有的人都姓高。包括高大的柏树下那一簇簇坟墓里的先人们,或者将要出世的新生一代们,他们的头上都顶一个高字。最初,他们大约是一个人或一族人,在大禹王高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不久,就从山上下到了河边,然后在这里以几千年的耐心,建立起了这个同姓同族的王国。在高村人看来,这世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村的世界,一部分是高村以外的世界。
不独是高村,渭河平原上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是这种组成形式。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是大禹王的年代吗?不知道!是历朝历代的战乱形成的吗?不知道!或者如中国北方那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是从山西老槐树下走过来的吗?亦不知道。
山西老槐树底下这个话题,中国民间众口一词的说法,是说这事发生在宋。北宋年代,连年战乱使得中国北方人口骤减,域内空虚,于是朝廷从山西老槐树底下迁出大量的人丁,以补北方的空虚。
但是,这个传说也许不至于只是北宋年间,那大槐树移民北宋年间有,但是,早在北宋之前,这样的移民活动就发生过。须知,就连山西境内的居民,他们大部分也是移居来的。他们的祖先是匈奴人。早在东汉年间,当时的朝廷采取“内附”政策,在山西境内设河东六郡,然后将长城线外游牧的匈奴安置在这里。着名的五胡十六国之乱,它的初始,就是一个被安置在山西离石的名叫刘渊的匈奴人发动的。
那么,让我们大胆猜想,是不是将那些匈奴人收了马匹,缚了手臂,然后牵着他们,从这山西老槐树下走了一遭,从此他们成为汉人,继而撒播到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里去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山西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当在更早。
不过,自从五胡十六国之乱以后,中国北方的人种,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胡羯之血”。这是为大家都公认的事情。在中国北方,纯粹的汉民族血统的人已经不多。白鹿原底下有个半坡遗址,那里出土的七千年前的北方人,他们的体型相貌类似于今天的南方人。
高村这个同姓同氏族的村落,是如何形成的,起于哪一年?不知道!渭河两岸那像一根藤上结出无数的瓜的同姓同氏族村落,又是如何形成,起源于哪一年?亦不知道!而广袤的渭河平原上,那些星罗棋布的同姓同氏族村落,又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哪一年?回答说还是不知道!
是和五胡十六国之乱有关吗?或者更早,是沼泽退去,平原裸露出它黑色的泥土,河床相对固定的那一刻就来到的?或者更晚些,正是民间那口口相传的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来的?
这些同姓同氏族村落散布在渭河两岸,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上,组成了中国北方农村的一道风景,成了北方农民支撑他们生存的一个堡垒,成了种族香火不灭千年延续的一个保证。
从高村顺渭河上溯二十华里,我们看到,所有的村子都是同姓同氏族的自然村。它们是上白村,下白村,弯里马村,母猪李村,樊村,胡村,刘村,赵村,南杨村,北杨村,季村,季堡,东安村,西安村,然后是高村。往渭河的下游追溯,横卧在渭河老崖上的有几个大村子,这几个大村子分割成小村,这些小村亦都是以同姓同氏族的单位居住。而再往下,又是一个一个的同姓同氏族的村落了。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村庄与家族(2)
在我们说话的这个年代里,这些村子都是一姓。千百年来,村子的人们以百倍的警觉提防着外姓介入。他们觉得,渭河岸边这块或者丰饶或者贫瘠的地面是他们的,他们防止着有人在他们睡觉的时刻将口中的吃食夺去。更兼之,这也是一种崇拜,对遥远祖先的崇拜,对《百家姓》中自己额头上顶着的这个姓氏的崇拜。在平原上,所有的村子除叫它们“村子”之外,都可以另外叫成“堡子”。“堡子”这两个字就充满了一种防卫心理。
眼下,高村的这一户高姓人家,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断后”。我的老爷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且这女儿显得有些笨拙。平原上的习俗,遇到这种情形了,延续香火的方法一般有两个。
一个方法,就是给女儿招上门女婿。那个村庄的那户人家,男孩多,问不起媳妇,愿意把自己的男孩招出去,给人做上门女婿。这女婿过门以后,得改姓,他的娃娃们,也得从女方的姓氏。也就是说,这个村子将这个人淹没了,他来这里的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