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尝草别药,进步到制为方剂,医药卫生条件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从只知
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居生活,进步到百官为治的社会组织制度,也是不断
发展的。李时珍粗略描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基本上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这种观察问题的方法是相当正确的。
他还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古代医药发展过程。上古只知独用某种药物治
某种疾病,是谓单方。先是发现一些动物性药物,而后不断发现种种植物性
药物;起初是动物性药物居多(如《山海经》的记载),后来植物性药物超
过动物性药物(如《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故药物学著作统称本草。由单
方发展到配制方剂,更是医药学上的重大进步。李时珍认为方药的发展先是
用单药,进而制为方剂,这一分析符合医药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时珍引用《内经》的观点,说明医疗措施随着不同时代卫生条件的进
步而不断发展;随着医疗手段日益丰富多样,医学理论也日益精湛。他在《神
农本经名例》中说:
《素问》云: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
必备毒药攻其中,砭石、针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 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不已,治以革苏
荄枝,本未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校点本第一册,第50 页
他所传述的《素问·移精变气论》思想,说明上古之人,居山野之间,生活
粗野,抵抗力强,故汤液不服,祝由可治病;中古之世,生活得到改善,人
们抗病率反而降低,往往汤液十日而不愈;后世,生活日益改善,饮食更加
复杂,病变亦更深层,故须毒药、砭石、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相互配合,才
更有效。这一论述包含了丰富的哲理,物质文明愈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愈
改善,这当然是幸福;但同时也带来不幸的因素,社会交往活动频繁,传染
病随之丛生。不过坏事也可转化为好事。人们的抵抗力虽有所减弱,但战胜
疾病的医疗手段和药物却更完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能不自觉地
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恶果;人们在不断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同时,又逐步变
得更聪明,而终究会战胜疾病而前进。
随着人类交往频繁,常引起新的病证,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些新病证的出现,引起李时珍的注意,他说:
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患者;近时起于岭表, 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
饮啖辛热, 男女淫猥。温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
然皆淫邪之人病
——《土茯苓·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296 页
医药发展史伴随着疾病发展史。李时珍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许多
疾病并不是从古就有的。文明愈发达,新的病症,特别是职业病会层出
不穷。近代学者章太炎针对这一社会状况提出所谓“俱分进化论”,说
物质文明愈进步,人们的社会道德愈堕落。“以生计言,则乐一进化,
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章太炎《俱分进化论》)进而
认为社会的进化,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与快乐。这当然是片面的悲观主
义的看法。但单从医疗卫生角度考察,文明愈进步,交通愈发达,人们
的交际日繁,为传染病的预防造成了不利的条件,这确实不容忽视。
古今病证不同,常用的药物也随之而异。李时珍举梨为例说:在古
代,很少知道梨子的药用。《名医别录》只讲梨之害,不讲梨之用。陶
弘景甚至认为梨不能入药。李时珍从常用药依时疾变化而异的角度,论
述这一问题说:“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
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
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耳。”(《梨·发明》校点本第
三册,第1764 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