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暑而昏倒。《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3、暑多挟湿。
关于湿,有以下特点:
1、湿为阴邪,袭击人的阴位,通于长夏。《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2、湿性重浊粘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是说头部有湿则重浊粘腻如布裹。
关于燥,有以下特点:
性质干燥,容易伤人津液,通于秋天。金元·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hé,干枯),干劲皴(cūn,皲,干裂)揭,皆属于燥。”
关于火,有以下特点:
火为热之甚,指外感温热之邪,但一般不称火而称热。侵犯人体易导致痈肿疮疡,因为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聚结于局部,热腐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们要不断培养正气,适合于寒暑等外界六气,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2006年11月21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3·内六淫
中医文化随笔53·内六淫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六淫都是指的外六淫,例如上篇。实际上,人体内还有内六淫。所谓内六淫,即:
1、内风。
中医把“风”分为外风、内风两种。“内风”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肝木失和,内风旋动。因此,内风的形成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震颤,如肝血虚则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虚性动风的震颤和蠕动,血虚肤燥或血热夹湿发于皮肤,导致皮肤瘙痒症;又如肝热内盛,灼伤经筋,筋脉拘挛而风证遂起。眩: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越而化风,感到头目眩晕。
2、内寒。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人体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水液运化障碍等症候,症见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所排体液多以“澄澈清冷”或大便稀薄为特点。
中医认为,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内寒与肾有关。
3、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4、内湿。
素体阳气不足(肾阳虚),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阳不振或脾气受损而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发生障碍,而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为饮,或积而成水。因此,内湿的形成与脾脏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内燥。
津伤化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久病、久热、高热,或湿邪化燥,导致体内津液亏少,不能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表现为干燥不润的现象。例如形体消瘦,肌肤干燥,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都属于干燥不润的症状。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皲)揭,皆属于燥。”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输布主要在于肺与胃,所以内燥往往与肺脏关系比较大。
6、内火。
又称“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邪郁和五志过及,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入里郁滞,并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湿、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五志(情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如临床常见的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症。
所以,为了避免内六淫的产生,我们应该努力陶冶性情,稳定情绪,保养好身体和五脏(参见《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