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dān,热)。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大意是说,有一种病叫做胆瘅,热病,病人表现为口苦,谋虑不决,是胆虚,气上溢的原因。不仅肝取决于胆,十二脏腑皆取决于胆,所以治疗此病除了取合穴阳陵泉外,还可以加上胆的募俞穴。胆的募穴“日月”穴,胆的俞穴为后背“胆俞”穴。例如对于胆小的人,除作意自己要增强魄力外,还可以按摩“日月”、“胆俞”、阳陵泉穴以增强胆气。
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的经脉上,心包的募穴膻中、心的募穴巨阙、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的募穴中极均归任脉,肺的募穴中府归肺经,肝的募穴期门归肝经,胆的募穴日月归胆经,脾的募穴章门归肝经,肾的募穴京门归胆经,大肠的募穴天枢归胃经。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注:“有浮肿者;不可治络;宜疗经穴也。”这两段话是说,治脏可用其俞穴,治腑者可用其合穴,浮肿的可取其经穴(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腑气不足可以采用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入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除了募、俞、合穴外,还有五俞穴和六俞穴。《黄帝内径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时,提出了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和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它们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共七十二穴,合称“腑俞七十二穴”。这些穴位是重要穴位,在防治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我们应该了解。
2006年11月20日于北京
52·六淫
中医文化随笔52·六淫
要想清楚什么是六淫,就要清楚一个概念,即六气。就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凡太过即是“六淫”,为致病之因。淫,过度的意思。
关于风,有以下特点:
1、风为百病之始,寒、暑、湿、燥、火病皆因风而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2、风为阳邪,容易袭击人体属阳的部位,例如头部、后背、皮肤、四肢关节、腰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大意是说,伤于风的人往往上部容易受风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中恶风的人往往人的阳气受到损害。《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气侵害人的皮肤,藏在皮肤之间时,向内不得通,向外不得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大意是说,风容易侵袭人的大腿和上臂的关节(共八个,所以称为八节)。
3、风性善行而经常发生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
关于寒,有以下特点:
1、寒邪属于阴,易伤阳气,通于春天。《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寒者,阴气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大意是说,寒气侵入人体就会凝结阻滞不行。侵于脉的内外,引起阳气受损,气血失于温运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3、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因阳气被遏制,所以使腠理、经络、筋脉收引而挛(luán,抽搐)缩。《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shuí,尾椎骨)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大意是说,大寒侵犯人体容易导致心脏的疾病、腰尾椎痛和大关节的屈伸不利。
关于暑,有以下特点:
1、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属阳邪,通于夏天。
2、暑性升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耗气伤津,心闷烦乱,甚则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