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大意是说,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德,下合于地德,中合于人的伦理道德。只有这样,才有法则供遵守与学习。针刺也是这样。所以,针刺胖人时,要“深而留之”;针刺瘦人时,要“浅而疾之”;对于“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偷盗)”的人,针刺时,要“深而留之”等。当然,如果我们在治疗时加以引导,如对胖人劝他注意饮食清淡,忌除不良嗜好;如对瘦人劝他放开心胸,节约精气等;而对于“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偷盗)”者,要设法令其意识到自己的贪于取与(偷盗)的心态和习气。这样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另外,行针道也要学会治神(守神)。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大意是说,针刺的要道,首先是要做到治神,清楚五脏的基本情况,以及脉诊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针刺。
关于治神,《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针灸师治疗病人时,首先要端正心态,宁心静气。治神应达到什么状态呢?身体内外一个整体,似乎感觉到众脉成为了一个;外界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持针之道也是治神。针刺时针身要稳,不要左右晃。神要定在审视病人的状态上如明察秋毫。更多治神的内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从另一个角度再说明一下,以便加深我们的理解。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关于这个我们已经在《中医文化随笔·脉诊》中讲过了。就针刺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中提到:“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大意是说,一般的针刺医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治疗,而高明的医生还会守气,即能够仔细体察针下的气机情况,而这种体察情况是医生治神的结果。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这是说大道是相通的,针道如此,治国也是这样。那么这个“大道”是什么呢?“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不但治国是需要合于道的,其实任何“道”都是在本质上超越小大、深浅等概念的相对性,而合为一个绝对的整体的。那么这个整体性是如何表现的呢?“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大意是说:黄帝说,大道表现在针灸方法和守神上,也是守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深不可下,高不可盖”的本体,它超越了相对的概念,体现出一种恍惚之中的整体性而仿佛没有了感官,充满宇宙万物而没有极限,天道、人事、四时之变都因这种大道的本体随缘而产生。
这段话说明了守神(治神)的实质和状态,即合于大道;也说明了针道的本质就是通过守神(治神)而产生针刺这种妙用。
2006年11月3日于北京
26·灸法
中医文化随笔26·灸法
所谓灸法,是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有的中间还衬垫有姜片或盐末。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大意是说,针刺的方法所不适合的疾病,用灸法进行治疗比较合适。
灸法都是适合治疗什么样的疾病呢?《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大意是说,北方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区域。其地势较高,又多风寒,这里的人们喜欢在野外停留居住(如游牧的生活),而吃的是牛羊的乳汁,因此内脏受寒而易产生胀满的疾病,宜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见,灸法适合温阳去寒。
另外,灸法还适合虚症,起到补气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则灸之。”什么是“陷下”呢?所谓“陷下”,是一种脉状,为正气虚之症,大体相当于沉伏不起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人体的正气不足,那么邪气就会最先侵犯皮肤,由此进入络脉,进而侵犯经脉,使经脉感到虚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