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有王陵产生。
一座大墓便是一支氏族祖先的居所。一支氏族兴旺起来了,用“羌,牢”交足了费用,安阳的巫中心便为这支氏族制作一座祖先大墓,这样的大墓自然没有尸骨。这样,这支氏族的祖先有了接受拜祭的住处。巫中心又为这支氏族建造一座祖庙。在祖庙中陈列祖先的名字,应用了全部的绘画,塑像,文字的手段,对祖先的事迹加以颂扬。
空棺的习俗在蒙古族以及北方氏族中很通常。蒙古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敖包。那是用石头堆起的象征物。在草原上遗留下来的墓,冢也没有尸骨。又据说,草原人将尸体埋进地下,填平土,再驱赶马匹践踏一直到看不出模样为止。
在殷墟一共发掘了一千二百个杀殉坑,达到了几万人。殷墟的范围是东西5-6公里,南北3-4公里,这样大的地区上几百年间自然死亡的人数也达到了几万人。书作者做这样的联想,是因为,在商时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智力和文明程度。到商时代的晚期,古中华有了(从万年前算起)六千年的社会历史。像安阳这样大规模人殉的情况,在安阳以外的地区没有发现,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深思,不忙草率结论。
制作大墓那是很费时费力的,商时,只有叫做木耒的挖土工具。一座大墓要常年的投入人力。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个来。还有祖庙的建造,维修,管理,主持祭祀,对各地氏族送来的奇物珍兽的饲养,对工匠的管理,等等,是很不简单的业务。
“炼铜和铸铜的遗址,遗物在殷墟分布得相当普遍,在小屯区发现一块重十九公斤的孔雀石铜矿。有一个铸铜作坊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残铜范3-4千块。司母铜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需70-80个坩锅同时融铜浇铸。有一处保存了五千多件骨料和半成品。”
大商的贵族各自为政。没有行政的中心,只有一个巫祠中心在安阳,安阳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势力较大的,地区较稳固的氏族往往建立起自己的祭祀中心叫做亳。亳这个名字并且流传在今天的地图上。亳字,亘字在地图上分布的地区在山西的南部,河洛,古河道,河南的东南,与商的中心地区十分吻合。
殷墟就是这样的巫祠中心,巫师们在这里记录和整理大商氏族祖先的“档案”,是氏族祖先,而不是氏族。各支氏族带了祭品到这里来朝拜。安阳的都又制作氏族间交流,赠送的礼品。礼品有青铜器,玉器,和其它的精美的工艺品。巨大型的铜鼎制作出来,氏族“买”了,供在自己祖先的宫殿里。至于殷墟与各地还有什么联系,从遗址中看不出来。
“奴隶们居住的地方是从地面向下挖的土坑,在二侧的坑璧上,掏有许多脚窝。这些土坑跟关闭牲畜的围栏差不多。一些人头的牙齿多半磨平,多有齿病。这显然是食物粗糙和营养不良。”
这一段真实的表现了大商人的生活环境,一般的劳动群的生活环境也是这样。从遗址看到的住房并不是劳动群的居住条件。在殷时代,大商氏族的生活也是很简朴的(准确说是很低下的)。在遗址中墓葬最能够显示社会的物质程度和差异程度。在大商时代,物质的程度低下,差异不明显(参考唐政权的二里头遗址)。商人花费巨大的财富营建祖先的椁室,祖庙。不惜杀牲人祭来满足祖先的要求,用心可谓良苦。
丛书上面的判断是不是失误?须知,在商时代,还是石器工具的时代,种植的土地生产还没有开始。社会的等级并不明显,不同于今天意义的奴隶制。氏族首领身份的“王”并不显赫。在大商时代,只有对帝的崇拜,没有对王的崇拜,甚至没有对社会人包括巫的崇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出现王陵,岂不怪哉?
“殷墟出土的带字的甲骨共十六万片。在小屯发现的一个窖穴里,保存有一万七千片,合成整版的有三百多片。”
甲骨文&;#8226;卜辞
(资料出自郭沫若)
甲骨文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数量很大,有字的骨片计十六万片,全部是占卜的记录,叫做卜辞。
卜狩猎的原文:
丙戍卜丁亥王阱鹿网鹿允网三百………四十八
壬申卜………贞圃网鹿丙子阱鹿允网二百又九一………
获鹿二百
………田禾余+往来亡丝御……二百五十………雉二
丁卯卜贞王狩正………网获鹿六十二………百十四猪十兔一
……王卜贞田禾余往来亡灾王固曰吉丝御获………百四十八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