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地借助经销商等第三方的力量”这一点我们还很少有企业做到。在最后一章关于中外隐形冠军公司比较中我们会进一步讨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案例:“补鞋匠”闯天涯(1)
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会议室里,摆着一个近人高的地球仪。他的梦想和西蒙在德国遇到的隐形冠军们一样:飘扬过海去征服世界。
“补鞋匠”闯天涯
在很多的中国企业急于摆脱国内恶性的价格战而试探性地走出国门,寻求海外的市场时,浙江台州这家缝纫设备制造公司,早已经让他们的产品“飞”到了世界各地,“飞进”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普通家庭。20年间;飞跃在无畏的气魄和义无反顾的海外扩张中稳健成长;完成了从一个小作坊到全球最大缝制设备生产出口基地的蝶变,如今企业外销的比例占到了总销售额的60%。
飞跃的国际化之路走的似乎很顺利,顺利得让人羡慕。邱继宝在描述飞跃的全球市场导向时说:“我们的市场就是世界缝制设备成品市场,哪里有客户需要我们,我们就奔向哪里。”伴随着一年比一年快的海外拓展步伐,飞跃设在台州总部的销售大厅里的外国的国旗也在一面一面地增加。
伤心太平洋
飞跃的产品——缝纫设备并不是什么时髦特别的东西,也不是海外某些市场独特的需求,所以注定了它不是像金王公司或者飞鹰赛艇公司那种“天生的国际企业”。飞跃当初之所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还颇有些被迫离乡别井去寻找出路的唏嘘。
“飞跃”创业之初由于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品牌,产品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存在“低、小、散”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当时国内中低档产品市场几乎被几家老牌的国有缝纫机企业垄断,中高档产品市场又全部被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企业所占据,因此在国内市场很难有立足之地。为了求得企业生存,“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碰碰运气。”邱继宝说。
抱着这种心情,1989年邱继宝背着他的缝纫机第一次到了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窗口——广交会,渴望获得哪怕一丝的商机。可是现实就是现实,他连广交会的门都进不去。
但这并没有阻止这个曾走南闯北的补鞋匠寻找海外之路的决心,邱继宝马上继续南下,到了深圳的罗湖口岸。“这里进出的香港人多呀,应该有机会。”他这样想。在这个有心人感动下,一位好心的香港老太太专程往返通关,到香港去买了一本香港的黄页电话簿回来交给了邱继宝。
邱继宝如获珍宝,按照黄页上的地址,一个不漏地与香港的缝纫机经销商展开了电话“外交”,尽管外交毫无斩获,但很多的香港商人透漏给了邱继宝一个重要信息:这种低端产品在中南美等不发达国家可能有市场。
就凭着这“可能”二字,邱继宝背上缝纫机,带着从省外办借来的翻译,踏上了去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的艰难推销之路。由于“飞跃”产品档次太低,经常被经销商瞧不起。而邱继宝却诚恳地告诉他们:“你要面子就卖日本货,要赚钱就卖我们‘飞跃’的!”
那时“飞跃”的产品有着显著的价格优势,所以在受到了无数次的冷遇后,还是有人开始尝试性接受飞跃的产品,邱继宝当年就在这一地区接到了2万美元的订单,“飞跃”闯荡国际市场走出了第一步。
“数额不是很大,但我们毕竟是走出去了。”邱继宝说,这坚定了他的信心。可是好景不长,局面还只刚刚拉开,1994年墨西哥发生了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拉美地区,飞跃遭遇了“伤心太平洋”。
邱继宝没有消极等待,他及时转身,盯住了正在兴起的东南亚和中东市场,销路很快打开,并在这些地区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一下就与这些地区50多个发展国家开始了贸易往来。然而“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1996年底,东南亚金融危机席卷整个地区,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东南亚市场网络又遭重创。
痛定思痛,这些残酷的事实使“飞跃”认识到:由于产品落后,结构不合理,相应的贸易伙伴多是些发展中国家二、三流的经销商,从而得到的信息也是二、三流的。他们专门经销低档产品,资金实力较弱,信誉不佳,经常名为“进口”,实则赊帐寄售、代销,稍遇危机便转嫁风险,使企业的海外营销“雪上加霜”。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诸如政局动荡、汇率波动等等风险,势必带来经济和市场的不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