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过往种种(第1/2 页)
张彪家所在的院子是一套四进院,说是前朝王爷的府邸,说是府邸可能不准确,因为这样的院子配不上王爷的身份,可能是前朝王爷名下的一处宅子,比如养个外室之类的,毕竟家里吃饱了去外面还能吃两口。
院子原本的主人是谁抛开不提,就说院子现在的情况。
四进的院子分前院,中院,正院,后院。
一进大门是一进院,就是前院,只有三间倒坐房,前朝的时候住的都是下人,看门的门房,洒扫婆子和马夫轿夫之类的人。
二进院就是中院,有东西厢房,一般是给客人准备的,走亲访友,喝多了,时间太晚,需要留宿,住的就是这里。
还有左右穿堂,这两间房子都有耳房,一般是书房和会客的地方,耳房里住的是丫鬟,端茶倒水随时听候差遣,晚上也能照顾到人。
左右穿堂中间是通往正院的过道,正院就是三进院,这里是主人住的地方,正房一间,住的是主人夫妻,配耳房,住的是贴身丫鬟。
东西厢房,东厢房住的是长子,西厢房住的是次子。
主人居住的正房一侧是随时听候召唤的丫鬟,另一侧是通往后院的拱门。
后院正房住的是主人的母亲,两侧的房子根据需要住不同的人,后院也有东西厢房,住的是主人的女儿或者妾室。
前院和中院有一堵墙隔开,有拱门作为通过的地方,后来这堵墙被拆了,什么原因不知道,所以前院和中院现在都叫前院。
原本的正院成了中院,后院依旧是后院。
原身离参军离开的时候,三间倒座房已经有人住了,名字就不提了。
前院东厢房住的是闫富贵一家六口,闫富贵是学校老师,在轧钢厂下属的小学教书,房子是学校分配的。
西厢房住的是轧钢厂的一位工人,左穿堂住的是张彪一家,耳房也是他们家的,右穿堂住的也是轧钢厂的工人,耳房住的是一位龙套,街道办事处安排住进来的。
中院就四户人家,东厢房是易中海夫妻,紧挨着的次厢是何雨水的房间,西厢房是贾家,正房是何雨柱,耳房也是街道办安排的住户。
接着就是后院,后院东厢房住的是刘海中一家五口,西厢房住的是许大茂一家三口,后院的正房是五保户聋老太太,左右两侧住的也是轧钢厂的工人。
整个大院住了十七户人家,老老少少七八十口子人。
第一个住进来的就是聋老太太,然后是何大清父子三人,接着是许大茂一家三口,然后是张彪一家。
聋老太太据说一直住在这里,最可爱的人进城之前就住这里,好些年了。
解放前夕,有钱人都在想办法把资产变现,带着钱跑路,消息灵通的,有脑子的赶紧买了房子,何大清,许富贵,张老彪就是这一类人。剩下的人都在等,等这些地主老财跑路之后占房子。
京城解放以后,政府只认房契,有房契这就是你的房子,没房契那就得付房租,无主的房子划归国有,分给各个部门、工厂,优先给工人住,房租从工资里扣。
政策一出,之前等着占房的人后悔不已,但说什么都晚了。
这就是系统提取到原身的记忆,给张彪融合后得到的院里住户情况,还有就是张彪以前的行事风格。
原主的爷爷叫老彪,那是因为张老彪的父母是中年得子,希望自己儿子能尽早顶门立户,原主父亲叫张大彪,那是因为张老彪还想有二彪三彪。
原主叫张彪,完全是张大彪没文化,想不出好名字,干脆就这么叫了。
原主叫张彪,那是真的彪,一言不合就动手,仗着身高臂长逮谁揍谁,前院儿的闫解成三兄弟,中院儿的何雨柱和贾东旭,后院的许大茂和刘光齐哥仨,没有一个没挨过原主揍的。
有一段时间,原主抬手挠头这帮人都得吓一跳,跟别人还能一言不合就动手,跟他们几个没理由也能揍一顿。
他们挨揍,然后找上门,原主的母亲和奶奶前脚道歉,何雨柱几人后脚又挨揍了。
找街道办也没用,一样的流程,前脚街道办前脚调解完,后脚谁告状谁挨揍。
关键是没地方说理去,半大小子打架总不能直接关监狱去吧,那个时候可没有少管所这个部门。
而且原主大小就彪呼呼的,别说同龄人了,刘光齐挨揍以后,回家告状,刘海中仗着是大人,想教训一下原主,结果他们家玻璃没一块能用过三天,那可是冬天啊,大半夜玻璃稀里哗啦的往下掉,紧接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