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1/4 页)
到了高顺昔年的风采。
“训练不过是让他们的技术更加熟练罢了,可是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或者突发的事件的应变上他们还是缺乏经验,不管是应对方面还是处理方面。更何况血腥的战场从来都是战士们变得更加强悍的唯一出路,即使是与野狼或者山猪作战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啊。”
站在吕布身边的对这件事深有感触的赵云也忍不住感叹了起来,毕竟经过与乌丸人的交流,赵云对于骑射的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他的技术甚至就连吕布这个经历各种战斗的家伙如果不打起足够的精神的话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虽然这其中固然有赵云那优秀的资质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却是其通过与乌丸人交往从而找到了提高的突破口。
而且为了能够快速的消化自己获得的这些宝贵经验,赵云甚至连原本与师兄张绣的马槊练习比赛都放在了一边,这让知道情况的张绣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李书实估计如果不是因为作为奖品的丈八蛇矛是由自己提供的话,恐怕张绣已经打算推迟两个人的那场比试了。
“不过倒也不必灰心,以我的经验看,如果同样是这二百人的话,在这个训练场里战胜和主公亲卫同样数量的乌丸人应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西凉骑兵在近战上优势很大而且经过伯韧和仲康的训练,小范围的配合也是他们的长项,那些乌丸人在这方面并不太擅长。”
看到大家因为对本方军队的战斗力的不信任而情绪有些低迷,吕布那军人特有的直觉立刻让他明白这种氛围显然不利于今后的行军作战,未战先怯那可是作战的大忌啊。
只是虽然说出那番话,但是吕布的骄傲也让他无法说出不着边际的谎话来,于是吕布稍稍玩了一个文字游戏,那就是他强调了战斗的地点是在训练场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训练场毕竟范围有限,如果士兵配合得好的话完全可以将敌方逼入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那个时候既没有了远程打击优势同时也没有了骑兵的速度和灵活性上的优势,乌丸骑兵面对一比三甚至于一比四的敌人自然会有失败的危险。
当然了,那也只是危险,而不是结果,毕竟两边的等级差距恐怕比现在训练场上的两股人马还要大,黄巾军老兵们能够对乌丸骑兵造成多大的伤害还很不好说呢。而等到了广阔的战场之上,这些步兵恐怕除了等待那些乌丸骑兵将手中的箭矢彻底消耗一空之后才有机会和那些来去如风的乌丸骑兵有交手的机会吧,至于能在骑兵的冲锋下活下多少,只有天知道吧。
不过这些话吕布暂时是不会说的,因为这实在是太打击士气了。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对付草原民族通常就是三种办法——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培养一群骑兵和草原民族对拼,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作战。不过虽然现在西河的胡人无法比得过当年盛极一时的匈奴人,可是李书实这边也不过是一个人口稀少经济也不是很发达的离石城。
第二种方法就像刚才所言,胡人的箭矢终归还是稀有战略资源,而且大部分还都是对于铁甲没有多少伤害能力的骨质箭头,只要双方不是等级相差太多以至于乌丸人光凭本身的力气就能砸的士兵无法抵挡的话,那么剩下的就是两军肉搏。凭着大汉朝较之异族更加出色的冶金工业,将士兵们包成铁罐头,那些异族士兵想要下口也要崩坏一口牙。
只不过这种方法非常之被动,而且敌人可以从容撤走。只有在南方那种水网密布的地方通过水军将水路封死才有可能达到吕布刚才所言的那种训练场战斗的结果。至于北方广袤的荒原上,那绝对不是步兵们纵横的天堂。
但是这种战法却很稳健,纯从防御的角度来讲却是最为稳妥的一种方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的就是这种战斗方式。李书实很喜欢的西汉将军程不识尤擅此道。
最后一种便是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用步兵消耗地方的远程攻击手段和体力,而后以骑兵进行包抄。这种方式对于斥候的要求比较高,毕竟敌人也都是经久沙场的老滑头,尤其是草原民族更是因为生存的原因天然培养出了一批在汉军中堪称优秀斥候的战士,所以想要成功达成合围的目标那是相当不容易的,除非敌军杀红了眼。
至于弓弩,由于射速的原因,所以非常依赖于地形优势和近战士兵的保护,所以通常可以看做第二种作战方式里的一个手段。至于弓弩战胜骑兵的几次典型战例则都有其特殊性,无法普遍推广。
比如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磐河之战,用于公孙瓒的白马骑兵完全拥挤在一座桥上,无法给予正面麴义布置在前方的步兵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