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页)
虽然这种单一兵种的部队在野战中很容易被对方通过各种谋略和骑兵的速度轻易突破,但是如果是用来守城的话,则会让人非常头疼。再加上一些善于弓箭技艺的猎户所组成的三国版特战小分队的袭扰,恐怕没几支军队愿意在陈国消耗宝贵的兵力和粮草。
于是这个动乱的中原竟然还有这样一片相对祥和的土地,于是四周之人纷纷前来归附,原本单一的兵种也开始多样化起来,到现在为止,陈国已经有成为一个庞然大物的趋势。
而这,也正是刘宠绝不迈出他的封国一步的原因。否则他一旦领兵出战,那么汉帝刘宏绝对会和张角私下议和,然后倾全国之力也要把这个实力强大的陈国从大汉的版图上抹去。
于是不管是汝南的黄巾军还是颍川的黄巾军,面对着陈国这个日益兴旺的地区只能流着口水干瞪眼,但是你让那些头目去陈国找事,刘宠绝对会告诉你什么叫做保土安民这四个字。
那么,李书实接下来的行程就非常的明确了,那就是远离豫州主战场颍川东部地区位于豫州最西端的有一个封国――沛国。
说起沛国就不能不先提一提沛国中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沛县。
没错,那里就是后来刘备和吕布都待过的小沛城的所在地。也恐怕是演义之中描写的与现实之中差距最为巨大的一座城池。估计以为可以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那个被罗贯中强行拆分的汜水关和虎牢关以及被罗贯中使用夸父召唤术不知道般到哪里的荥阳了。
别的不说,作为大汉高祖皇帝老家的沛县难道不会被重点照顾么,即使是血脉关系已经无法准确考证的东汉王朝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西汉王朝的继承关系同样对于这里开展了比较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原本庞大的沛国被谯郡侵占大半之后沛县又重新成为了新沛国的中心地带。只不过沛国唯一的问题就是他距离泗水的位置太近了,所以经常被决口的黄河顺着泗水河道泛滥而淹没,所以统治者只好将沛国的治所迁到南边比较安全的相县。
所以沛县的城池规模绝对不小,但是由于经常被黄河光顾,再加上东汉末年各地动乱,沛国又曾被大宦官王甫的侄儿祸害过,所以没有能够来得及修理罢了。
说道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一下某位在演义之中以正面形象出场的长者陶谦。作为堂堂一名徐州刺史后来的徐州牧,却将刘备安排在豫州的沛县而毫无压力,由此可见这位陶刺史可真的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所说的那样是个仁人君子。就更不用提这位刺史大人在黄巾之乱时期那些煽动盗匪自立为皇,暗中支持盗匪抢劫州内不服自己的富户豪强等等。
所以说怨不得人家曹操一听老爹被杀就直接把矛头对准陶谦,这不光是因为陶谦是袁术的盟友,更是因为他陶谦之前的前科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所以别说那个张?还是陶谦的部下,哪怕张?只不过是陶谦治下的一股盗匪估计曹操照样要怀疑到陶谦的头上。
当然,这些都与李书实没啥关系,虽然现在的沛国国相就是支持陶谦担任徐州牧的重要人物之一的陈?,但是那至少也要等到董卓乱政之后的事情了。现在的大汉依然是一个让人畏惧的庞然大物,所以陈?可以说是老老实实的在沛国的相县治理国政。
李书实真正的目标是曹操的老家谯县。
谯县就是现在的毫州,魏武曹操的老家,也是豫州的治所所在地,同样也是曹魏核心宗族的诞生地。都说谯县曹氏和夏侯氏世代交好,甚至曹操的父亲曹嵩还是夏侯氏的子孙。
其实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太靠谱。首先谯县曹氏崛起的时间非常之短,只是从曹操的曾祖曹节开始。然后凭借着曹节的好名声和他的小儿子曹腾对于时局出色的洞察能力,才有了曹氏家族之后的繁荣。
至于夏侯家族,与其说是与曹氏家族世代交好,还不如说是依附于曹氏家族的一个地方豪强罢了。反正所谓的夏侯婴的直系血统早就被汉武帝当初整的差不多了。
当时的大汉律法,对于当官的人是有特殊优待的。其中一条就是其名下的土地可以减免税赋,这样同乡的一些家族就会将自家的土地挂靠在官员名下。而基本属于地方豪强的夏侯家族就这么的与自曹腾起子孙做官无数的曹氏家族有了紧密的联系。
不过人家家大业大,而且曹仁手下那数千游侠就在淮泗一带活动,李书实自然没啥兴趣去给自己找钉子碰。他的目标人物是活跃于谯县县城周边地区的一位猛将――虎痴许褚。
其实当初不良团南下的目标之一就是谯县,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