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它贯通南北,又形成了一条街道,因穿过宁母亭,故曰宁母街。镇上有两个大户人家,阎家开酒坊,缪家开药店,共同座落在宁母街和运南街的交叉处。阎家酒坊在西北角,座北朝南,缪家药店在东南角,座南朝北,两家相距不足五十米。鱼台县城沧陷后,这两户人家均携眷外逃,空旷宽敞的大院,自然成了各路军队驻扎之所。
魏钦公随同首长赶到谷亭,吃过午饭,太阳已经偏西。他趁首长们休息,还没正式开会,先搞了一番调查,就匆匆忙忙去找在运北街蹲点的妇女部长常俊婷。
魏钦公沿着宁母街向北走,越过石砌大桥,穿过宁母亭,就到了运北街区。他想找个老乡打听一下,忽然顺街传来了一阵歌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既熟悉又亲切的《延安颂》,这是一首郑律成作词、莫耶作曲的抗战歌曲——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沈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筑成坚固的抗日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1938年,一个夏日的傍晚,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郑律成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山坡上,眺望着英姿勃勃的抗大队伍,激发起创作灵感。他打算谱一首曲子,并鼓动文学系的莫耶写出了《歌颂延安》。后来这首歌被更名为《延安颂》,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
唱这歌的不正是俊婷吗?歌喉依然那么清脆、甜美。
魏钦公记得,在抗大学习时,常俊婷被誉为“歌星”,她特别爱唱《延安颂}。每到纪念节日或在欢庆胜利的晚会上,她总是引亢高歌,每当他们披着月色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悠闲散步时,她也要轻声低吟。歌声倾注着她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她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今天再次听到这扣人心弦的歌声,不仅勾起魏钦公甜蜜的回忆,也荡起了他立刻要见到常俊婷的激情。
他急忙迎着歌声,迈开矫健的脚步,很快在大街东头的一个场院里,看到了常俊婷那迷人的倩影。
此刻,常俊婷正站在一座碾盘上,两手抱在胸前,忘情地演唱着。场院里坐满了大姑娘和小媳妇。她们一边听一边忙着针线。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在人空里追逐嬉闹,更为这欢快而又忙碌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悠扬的歌声停了,随即响起的是热烈的笑声和掌声。
“唱得好,唱得妙,再来一个要不要?”一个扎着牛角辫的半大姑娘拍着巴掌高声叫喊。
“要——”大家兴高采烈地齐声响应。
常俊婷的情绪被激荡起来,清了清嗓子打算接着唱下去,她忽然看到一个身影:“魏钦公!”慌忙跳下碾盘,抱歉地对大家说了声:“有客人,我去一下。”便挤出了人群,向魏钦公奔去。 。。
5、妇女部长常俊婷
“钦公,你怎么来了,”常俊婷热情而略显羞涩地问。
“首长让我跟来列席军政委员会,同时采访一下这里的悄况。不影响您的工作吧?”魏钦公深情地望着常俊婷,竭力控制住感情,想把话说得既亲切又随便。
“天渐渐冷了,正忙着组织妇女们赶做军鞋,大家到一块,总是缠着我唱歌。”常俊婷有些难为情地低下头,心里却觉得刮丝丝的。
两个人肩并肩出了场院,穿过运北街,沿着运河北堤向东慢慢走去。
魏钦公这才有机会打量常俊婷。她今天上身穿着鱼白色大襟褂,下身穿着阴丹士林青色便裤,脚穿一双带袢的黑色方口布鞋。这朴素的农村装束,使她更显得淡雅而大方。
“你想采访什么?”常俊婷边走边问魏钦公。
“听说你们的妇女工作搞得很出色,我想报导报导。”魏钦公见常俊婷把话扯到正题上,忙爽快地回答着。
“刚算有个基础。你这次来得正好,帮我们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吧。”
“最近你们文协又有什么活动?”
“没什么活动。”常俊婷讷讷地回答,微微地蹙着眉头,轻轻地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