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遗产,也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及其民族身份与独自精神之所在。
由于历史因,少数民族地处偏远,济和社会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始入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济、生活和社会正在发生空前的急速的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必然。但也要看到,在这巨大的变革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正面临着濒危与消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着意应对。
当前,在强大的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着来势迅猛的西方化、单一化、汉族化、消费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一些富起来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已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由于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古?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愈来愈多的年轻一代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比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东南地区,大约三十万年轻人到浙一带打工。他们的文化兴趣逐渐被流行文化“化”了。不少地方听唱史诗的,已不是本民族的年轻人而是一批批的旅游者。学校教育很少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知识,缺少必要的感情。杰出的民间文化的传人大多人老力衰,或相继去世,很多典文化无人传承。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满语、塔塔尔语、畬语、达让语、阿侬语、仙岛语、苏龙语、普标语等),会使用的都不超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徙和定居农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松动和瓦解。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也是全世界都没有找到最佳方案的大挑战。就是美国对印第安人的保护,日本对阿依努族的保护也大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也有许多难题。但是如果不加紧抢救、存录、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一些民族就会渐渐地名存实亡。对此我的建议是:
1.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立法保护的重点应是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应加大民族地区濒危文化抢救与保护的财政投入。
2.在民族文化保护上不能项目化,而应该体系化。项目保护是枝节保护,体系保护是整体保护。应建立国家的权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以图片、文字、录音、录像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地存录民族的文化生态资料。各民族自治区域应制定文化抢救方案和保护体系。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做济、文化、社会调发展的试点。取得验,进而推广。逐步形成严格、严密与科学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和民族发展的科学模式。。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5)
3.对一个小民族的迁徙、一种重要民族文化形式的消失,乃至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故去,都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做到事前有紧急抢救,即时开展抢救性记录、调查和整理。要以博物馆方式予以整体保存。
4.设立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基金,资助重要和重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募集资金要与唤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爱紧紧联系在一起。
5.在全国各地学校教育中开设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与重要特征的课程,增进民族间的学习与了解;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较集中地区开展本民族或多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培养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审美,提高少数民族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觉。
6.应组织高层次、多部门、多学科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济调发展的研讨,研究与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保护与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发展之路;研究民族民间的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的设计与民间工艺的发展关系,以使民族文脉?序进展。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濒危是全方位的,抢救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但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尚没有通盘的考虑。一些所谓保护尚好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被开发的“旅游点”。在现阶段,旅游是获得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但需要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是他们的民族之本,而非只供观光的“特色文化”,不能最终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他们的文化是其民族的根本,失去文化便意味着民族的消失。因此说,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濒危又紧迫的。
二、民间文化传承人
由于非物质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