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山东登州吴长庆庆字大营,因新年来临,全营上下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提督、庆字营统领吴长庆回家去过年,分统领和各营营官们见统领不在,也都提前离营,有的去会自己的相好,有的则去赴亲戚好友的宴席。
依着惯例,每逢新年,军营都要放假三天。在这三天里,士兵们可以随便到街市上闲逛、吃酒,可以召集一帮人在营里胡侃吹牛,也可以聚赌。年年如此,见惯不怪,没人把这些当回事。
就因为太不把这些当回事才最容易出事,这不,今年营里就出事了。事情坏在聚赌上。聚赌,难免就有输赢。张三输了,就怀疑李四玩鬼,口里自然就有怨言。骂着骂着,两个人就动起手来。先是两个人单打独斗,后来就加入了其他人,最后竟然发展成上百人拿起枪来。这后果可就严重了。统领不在,营官们也不在,全营上下,只有一个五品顶戴的营务处帮办当值。此人姓袁名世凯,字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受人举荐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札委,以候补同知帮办庆字营营务。同知是五品顶戴,是袁世凯花银子捐来的一个空顶子,主要是为了在官场上好混。
得知营里闹事,年仅二十三岁的袁世凯很是吓了一大跳。士兵举枪斗殴,很容易酿成大的血案。对于当事统领,朝廷的处罚是非常严格的:轻者革职,重者杀头,决不姑息、纵容。
尽管是深冬季节,袁世凯头上还是冒出了汗珠。别看他的内心已惊慌得不行,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孰轻孰重。眼珠转了三转,马上便顶戴官服穿戴一番,又叫上两个平日与自己交往甚密的什长,便大踏步走出自己的办事房,“噔噔噔”来到营里,见两派正闹得不可开交,所幸还无人敢开枪。袁世凯站到高处,先高喝一声:“本官在此,还不把枪放下!难道让军门大人亲自过问吗?”吴长庆因做过浙江提督,袁世凯故有军门一称。听说袁世凯是统领打发过来的,械斗的人全部住了手,抢着向袁世凯诉说自己的理。袁世凯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马上趁热打铁,把两派闹事的领头人分批次叫进大帐里。查明肇事的头目,命亲兵一根绳捆了,拉到营外就地正法。参与闹事的人,该打的打,该罚的罚,俨然以统领自居。做完这些以后,袁世凯私下里也有些不安。他毕竟不是统领,对他做的这些事,吴长庆回营不认可怎么办?
营里闹事的消息很快被吴长庆知道了,他当即吓出一头冷汗,不分昼夜便往营里赶。唯恐事情闹大,把自己牵扯进去说不清楚。
袁世凯把吴长庆接进大帐,先详细把处理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然后便双膝跪倒,请吴长庆给自己治罪。吴长庆听完沉思了一会儿,便把袁世凯扶起来,笑着说:“不是贤侄英明果断,营里肯定要出大事!爵相派你来营里帮办营务,当真是派对了人啊。”吴长庆是袁世凯的父交,两个人一直以叔侄相称。
后来,吴长庆又把这件事对李鸿章讲述了一遍,对袁世凯满是赞誉之词。李鸿章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袁世凯,竟然有此胆量,以后也开始对袁世凯另眼相看了。当年底,属国朝鲜发生内乱(史称“壬午兵变”),不仅火烧了日本驻朝使馆,还占领了王宫。闵妃逃匿,国王李熙派人向大清国朝廷求援,日本则趁机兴戎。李鸿章此时恰巧回籍丁母忧,吴长庆奉署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之命,率所部六营,乘船开进朝鲜戡乱。为防有失,张树声又在请示李鸿章后,派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三艘军舰前往接应,终于赶在日军之前进入朝鲜。袁世凯随同前往,负责前敌营务处。这个职务与以前的帮办相比,已经很重要了。袁世凯满心欢喜,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好好展示一番。但事与愿违,清军进入朝鲜马山浦后,纪律非常不好,不仅朝鲜官军反感,连当地百姓和驻朝日军也很是瞧他们不起。袁世凯一见形势对清军极其不利,马上向吴长庆建议说:“长此下去,不仅不能完成戡乱任务,还极易酿成祸端。请世叔赶快下令整饬军风,免被倭人耻笑。”当时的中国官民,普遍称日本人为倭人,是倭寇一词的延续。吴长庆却长叹一口气道:“慰亭有所不知。我各营现在身处异国,是孤军远征。整饬军风,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极易引发事端,后果可就严重了。再等些日子吧。”袁世凯耐心地说道:“世叔啊,凡事皆可等待,唯整饬军风一项不可等啊。想捻子盛行时,为保一方平安和一家大小不受侵害,家父在庄里特编练了一营团练以保护。哪知因饷源不继,团丁暗中勾结捻子袭庄。家父知道后,及时将报信团丁挖出处决,避免了一场灾难。而临庄的张老伯,就因优柔寡断而全家被害。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