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包括社论在内的各种评论。他把自己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写了大量的政论,如《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敢于与善于提出问题》、《农村调查片谈》等等,深入浅出地宣传毛主席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还与另外两位同志合作,以“马铁丁”的笔名,在当时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上开辟了《思想杂谈》的专栏,通俗地宣传党中央、毛主席的一些指示,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诗人还常常到基层学习、访问,帮助总结工作经验。他在访问了河南省许昌地区后,热情赞扬那里的宣传部门执行了群众路线,并为《人民日报》写了《中共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的长篇通讯,毛泽东看了这篇通讯后曾给予好评。 由于郭小川在宣传工作上的突出表现,1953年3月7日,党中央调郭小川到中央宣传部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一年后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1955年,他又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任秘书长、党组成员,以后又担任党组副书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面对前面的困难险阻,需要广大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下,在各条战线上团结进取,努力拼搏,开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伟业。置身在这火热的建设和斗争生活中,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和人民诗人,郭小川义不容辞地再次握住诗笔,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斗争和许多普通的斗士” 唱出了最雄壮的颂歌和战歌。 其间,他先后创作出《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把家乡建设成天堂》、《人民万岁》、《让生活更美好吧》和《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随手一掬,都闪耀着哲思的珍珠,都是振奋人心的战斗号角: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 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投入火热的斗争》 于是 将军的沉重的声音 在我的耳边震响了: “问题很简单—— 不勇敢的 在斗争中学会勇敢, 怕困难的 去顽强地熟悉困难。” ——《向困难进军》 都说 年青人的两腿 能够跟千里驹的四蹄赛跑, 那就让我们 放开英雄的步子 走在时代的前哨。 都说 年青人的精力 能够叫饥饿的人一看就饱, 那就要 毫无保留地 把它投进社会主义的高潮。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1955年至1956年,郭小川写了一组诗,题名叫《致青年公民》。组诗一共7首,上面这3首诗便是其中之一。前面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和《向困难进军》两首诗下面都分别加有副标题:“致青年公民”和“再致青年公民”。因为一些人认为“致青年公民”有从外国移植之嫌,向诗人提出批评意见。于是,从第四首开始,郭小川遂将副标题改为:《在社会主义高潮中》。组诗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注意。它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内容上充满革命朝气,在于诗歌语言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还在于它那新颖和富于音律美的排列形式。也有批评家不赞成这种“楼梯式”诗歌形式,说他是生硬地模仿马雅可夫斯基。对此,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而如果我们试图将这些长句子调整一下:或排成一行,或是对齐,都会使人感觉失去了原诗的力度和音乐性。这是因为,一首诗的格式与诗的内容往往是互相依存互相烘托的,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对于诗歌的音乐性,郭小川不但自己在创作时非常重视,也多次对初学者和在诗论中强调过。他认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诗歌的音乐性还是一个群众化民族化的问题。为了把握诗歌的音乐性,作者只有多向我国民歌和古典诗词吸取营养。他自己写一首诗,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深入生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