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页)
趣,任何一个正常男人置身这样的环境中,都不大可能不会“幸酒,乐燕乐”。
况且太子正处于青春期,一不小心沉迷于酒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父皇的质疑和排斥,无疑加剧了刘骜的困惑与忧惧,使他更加义无反顾地逃向酒色的刺激,以求得短暂的解脱,直到渐渐发展成为顽固的心理依赖,从而彻底毁掉了这棵曾经的“好苗子”。
。 想看书来
踌躇满志的青涩新君(1)
刘骜即位的时候已经21岁。
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年龄已经算不上是很年轻了,但一下子只身坠入虎窝狼穴一般的皇位,他依然显得力不从心,笨拙而又被动。
师傅张禹应该是刘骜一生最信任的人,但此时却远在东平国做内史。刘骜身边连一个商量的人也没有,只能转而依靠大舅王凤。
刘骜自小就与王凤及生母王皇后一起,在傅太后的排挤之下胆战心惊地“相依为命”。因此,他对王凤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心理。这是一种常见的舅甥亲情。
作为册立多年的太子,刘骜在即位之前,应该对自己即位后的为政方略有过一些思考和准备,但却不会太多。因为父皇发出的强烈质疑和更立太子的信号,使他的生活基本上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如何确保自己的太子地位上来。作为一位天资平平的储君,他大概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利用太子的特殊身份编织自己的党羽集团。因此对即位之后的为政方略,也不可能有充分思考和准备,更谈不上老辣和远见。
人事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任何一位刚刚登基的皇帝都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刚刚就任首辅(大司马大将军)的王凤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新皇帝和新首辅之间,必定会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冲突。
元帝驾鹤西去后,留下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宦官石显把持着中央权柄;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在石显面前唯唯诺诺;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虽然拥有元帝之舅及成帝岳父的双重身份,可谓位高权重,但似乎很难独当一面。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西汉王朝并称“三公”,是分别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最高首脑。
按西汉初年的体制,太尉虽然是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不能直接控制和指挥军队,实质上只是皇帝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一旦遇到周勃这样的人物,便有可能从“徒有虚名”一跃而为“名副其实”。武帝对这个官职进行过颇具创造性的改革:改太尉为“大司马”,并在其后冠以“××将军”之号。他的动机大概是为了避免军权过于集中到一人手中,便想出这个好主意,让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二人共同担任“大司马”一职,分别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大司马是加官,本身并无印绶和府属,于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常设的官职,主要授予掌握辅政重权的外戚。
由于元帝生前做了许多年的“甩手掌柜”,使得石、匡、张三人完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闭环”。既然元帝可以“甩手”,从理论上讲,他们也完全可以让新即位的成帝继续做“甩手”。果真是那样的话,恐怕成帝的结局便不会有元帝那么好,他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个“靠边站”的傀儡。
匡衡的后台是史高和史丹父子;张谭则是石显为了打击冯野王才临时推出的一个人选。他们二人与石显都没有很深的利益关系,只是出于畏惧才处处让着他。史高去世后,史丹一心拥佑太子;张谭任御史大夫之前是成帝当年的太子少傅,虽说算不上元帝铁杆的马前卒,但至少不会为了石显而与新君相对立。
另一方面,石显一党在朝中的“群众基础”极差,他的“黄金搭档”恭弘已经去世多年。石显的同盟中,稍微有点儿份量的只有少府五鹿充宗。石显本人也曾积极拥护太子继位。
成帝发现,自己只有打破原有的格局,重新分配朝廷的权力,才能真正把实权揽入手中。要打破这个格局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处理石显;二是推出新的政治明星。
但是,新推出来的政治明星不能只是某一人或某一党。这样的话,便会“送走一个强盗迎来一个土匪”——必须让两个以上的势力共同分享新的权力。唯其如此,成帝才能居间权衡,掌握主动。这是基本的政治常识。
但成帝的困难在于,除了大舅王凤之外他几乎没有可用之人。
史丹倒是具备足够的份量,但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他对后房妻妾的兴趣远远甚于朝中繁重的政务;二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