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高墙,林内有众多枝繁叶茂的松柏。据史书记载,孔林修建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将其埋葬在此处的。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氏附葬者也日益增多,孔林的规模自然也逐渐扩大。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4)
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桓帝重修孔墓,并在墓前建造了一间神门,在东南方向建造了一间斋宿。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有“孔子冢大一顷”,经考证,当时的茔地占地约百亩。南北朝时,孔林内植树600株。宋宣和年间,孔子墓前修造了石仪。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后裔孔思凯修建了林墙,构筑了林门。大约在明代晚期,茔地已经扩大到1800余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来曲阜祭孔,允准再次增扩林地1141�9亩。此后又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有专官守卫,孔林的规模基本延续至今。据统计,自汉开始至今,孔林共重修、增修了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孔林(局部)3次,总占地达到了2941�9亩。
如今的孔林内有柏、榆、槐、桧、朴、枫、杨、柳、柞、楷、女贞、五味、檀雒离、樱花和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有些树株人们至今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因此,人们将孔林称作“天然的植物园”。
在这个“天然的植物园”里,有一条长达1000余米神道,由桧柏夹侍,平直如矢。神道的尽头是木制的“至圣林”牌坊,也就是孔林的大门,大门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纵深空间,有众多挺拔的桧柏。通过一条狭长的甫道便可以来到二林门,也叫“观楼”,为城堡式建筑,四周的墙壁高约4米,周长达7000余米。在墙内有一条小河,名叫“洙水河”,通过河面上的洙水桥,沿轴线往北走,登墓门,穿甬道,便是“享殿”。“享殿”是专门祭孔时摆放香坛的地方,殿前摆放着翁仲、望柱、文豹、角端等石兽;殿后正中的大墓就是孔子的坟地,墓前有明朝黄养正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巨碑。东边是其子“泗水侯”孔鲤的墓穴;前边是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的墓地,之所以这样安排墓穴,是因为这种布局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的东侧建有三座小亭,分别为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修建的,起名为“驻跸亭”。
在孔林中,除了孔子的墓穴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较高的要数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于氏夫人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女儿,由于当时满汉不能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当时的一品大员于敏中,然后以于敏中女儿的名义下嫁给衍圣公,于氏夫人去世后,其后人便为其修建了规模高于孔子后人的“于氏坊”。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墓冢累累,碑石如林,石仪成群,包含了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几个时代的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宋、明、清时期的石人、石狮、石马、石羊、供桌、望柱和神道坊等石仪千余件。此外还有门、坊、碑亭、享殿等60余座明清建筑。因此,孔林作为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墓葬制度,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艺术、书法等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孔林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邹县三孟:孟府、
孟庙、孟林
邹城原名邹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很早就有“邹鲁”之称。
孟子,字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约生于公元前372年,于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生前主张“仁政”,被后人称为“亚圣”。
第七章 齐鲁先贤遗迹(5)
邹城作为孟子的故乡,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有“三孟”之称的孟府、孟庙和孟林。
一、孟府
孟府又称亚圣府,位于邹城南关,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由于孟子在元代时孟府(公元1331年)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所以孟府被称为“亚圣府”。
据孟庙内保存的明洪武六年(1373年)创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佑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修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由此可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