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父范梦龄,曾任吴越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虽然如此清苦,但他对这种生活却毫不介意,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书籍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每天就着晨钟暮鼓、清风明月诵读。他苦读不懈的精神,给寺庙里的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开始想外出求学,而且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事件,也让范仲淹知道了自己家世的隐秘。
原来范仲淹平日里很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改嫁到朱家的。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定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求学去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读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藏书万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才智志操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这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2)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就这样过了几年,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从大处着手,以天下为己任。
在刻苦读书的同时,范仲淹也随时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将自己好吃的美食送些给他。谁知范仲淹却一点都没有吃,直到过了几天那些美味佳肴都放坏了,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不是我不领你的情,也不是我不喜欢吃这些菜肴,只是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古人讲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怕一旦享受美餐,日后就吃不得苦了。”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你还不快去看,当今天子从这里经过,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肯定会有机会的。”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人流如织。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范仲淹吟着这样的诗句,却并没有太多的自豪,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膝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时不我待,他要趁着这大好时机,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在今安徽)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后来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几起几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