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结语 范蠡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他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陶朱公。他的一生,迂回曲折,扑朔迷离。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与浣纱美女西施的传说更是令人兴味盎然,情节跌宕有致,可谓是曲尽其妙。范蠡一生理性务实、浪漫传奇,堪称完美。
(江小林)
“连横之父”——张仪(1)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与当时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苏秦齐名,是连横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他擅长于战略谋划、游说和辩论,在运用具体技巧和策略时十分巧妙。当时合纵派与连横派的斗争最终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的胜利而告终。
出 山 受 挫早年,张仪与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研习合纵、连横之术,深得老师的真传。张仪出师之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如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那就不负平身所学了。
当他来到楚国后,楚相没有像别的国家那样把他赶走,而是让他留在了楚国,可以和楚国贵族一起聚会。有一天张仪和楚国令尹昭阳一块喝酒,凑巧,昭阳丢失一块玉璧。相府中有人觉得张仪很贫穷寒酸,就怀疑是他偷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捆绑起来,拷打逼供。张仪被打得皮开肉绽却死也不肯承认,令尹昭阳只好放了他。张仪出山不久,便吃了一记闭门羹,心中好不烦恼。
张仪遭此毒打,心中觉得十分委屈,跌跌撞撞跑回家来,对妻子诉苦道:“唉,想不到自拜别恩师下山以来,就一直倒霉透顶,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呢?”妻子一边给他擦洗着伤口,一边说道:“都怪你一心读书游说,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此时,张仪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一想到同窗苏秦如今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而自己却依然穷困潦倒,心中感觉很压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总有出头的一天。于是,他张开嘴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在不在?”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实际上,张仪的这句妙语是指: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事就还在,就能继续游说诸侯,就能翻身做官。后来,他果真如自己在这里讲到的一样,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巧施纵横之术,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计 破“合 纵”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同公子华桑一起举兵伐魏,结果大败魏军。张仪考虑到当时天下形势不利于秦,“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兵十倍于秦”,因此他为秦确立了一条外交方针:“远交近攻。”
后来他交替使用武力进攻与政治怀柔两手策略,集中力量打击近邻魏、韩两国,结交齐国。他劝说秦惠文王用一打一拉的策略对付魏国,将所占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另外,又派秦公子繇出质魏,谋求和好。张仪亲身入魏国,游说魏惠王,说道:“秦王对待魏国很是宽厚,魏国不可无礼于秦。”魏王慑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又看到秦国归还土地,入使通好,心中欣喜不已。为了表示友好,就主动献出上郡、少梁十五县给秦。没想到张仪略施小计,就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得到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连横之父”——张仪(2)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于桑。此会也是服务于秦国远交齐、楚,近攻韩、魏的总战略方针的。
早在周显王四十五年(前334年),魏国用相国惠施之策,东联齐,南和楚,共抗强秦。不料事与愿违,却迭遭齐、楚两国攻击。到了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魏惠王因联齐之策无效,便驱逐惠施,反要联合秦、韩,报复齐、楚。秦惠文王见有隙可乘,便与张仪精心策划一个苦肉计,罢免他的秦相国之职,却派他去魏国为相,想让魏国先臣服于秦国,破解苏秦的合纵之策。
张仪后来虽然做了魏相,魏王对他的话并不听从,不肯屈从秦国。他在魏国做了四年的国相,魏襄王死后,魏哀王继立,张仪又劝说哀王与秦国和好,哀王也不肯听从,张仪便偷偷告诉秦王###魏国。秦魏交战。
第二年齐国在观津大败魏国,秦王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