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我见过许多在大公司工作的员工,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朝九晚五穿行在写字楼里,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拿一份不菲的薪水,但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一群孤独的人,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星期一;他们视工作如紧箍咒,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来工作;他们精神紧张、未老先衰,常常患胃溃疡和神经官能症,他们的健康真是令人担忧。
他们并不懂得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要,一个人总不能无所事事地终其一生,应该试着将自己的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无论做什么,都要乐在其中,而且要真心热爱自己所做的事。
成功者乐于工作,并且能将这份喜悦传递给他人,使大家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乐于与他们相处或共事。人生最有意义的就是工作,与同事相处是一种缘分,与顾客、生意伙伴见面是一种乐趣。
罗斯·金说:“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工作才是件快乐的事。两者密不可分。”
机会来自苦干(1)
做任何事情总是等待机会是极其危险的。一切努力和希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机会最终也不可得。
关于伟大人物的名言中,有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许多人的生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杰出的才干往往是从苦难的烈焰中冶炼出来的,从苦难的坚石上磨砺来的。困难总会吓退一大批庸碌的竞争者。只有真正经历过艰苦工作的人才能得到命运的垂青。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却经常有天壤之别。
约翰·坦普尔顿把这一定律也运用于他在耶鲁的经历。坦普尔顿决心使自己的作业不是95%而是99%的正确。结果呢?他在大学三年级就进入了美国大学生联谊会,被选为耶鲁分会的主席,并得到了罗兹奖学金。
在商业领域,坦普尔顿把多一盎司定律进一步引申。他逐渐认识到只多那么一点儿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那些更加努力的人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那些在一品脱的基础上多加了17盎司而不是16盎司的人,得到的份额远大于一盎司应得的份额。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所有的领域。实际上,它是使你走向成功的普遍规律。
例如,把它运用到高中足球队,你就会发现,那些多做了一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小伙子成为了球星,他们在赢得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而所有这些只是因为他们比队友多做了那么一点。
在商业界,在艺术界,在体育界,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回答是就多那么一点儿。“多加一盎司”——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
世界上有许多不幸的可怜虫,当机会向他们叩门时,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为他们正躺在床上睡大觉呢。
世界上有许多贫穷的孩子,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却能干出伟大的事业来。富尔顿发明了一个小小的推进机,结果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工程师;法拉第仅仅凭借药房里的几瓶药品,成了英国有名的化学家;惠德尼靠着小店里的几件工具,竟然成了纺织机的发明者;贝尔用最简单的器械发明了对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贡献——电话。
苦难与挫折并不总是我们的仇人,某种意义上,它们带给我们恩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逆反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可以在人体内发展成为巨大的反抗力量。而苦难与挫折的出现,能激发我们的逆反心理,产生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这就好像森林里的橡树,经过千百次风吹雨打,不但没有折毁,反而愈见挺拔。苦难正是暴风雨,它使我们遭受痛苦,同时也启发我们的才能,使我们得到锻炼。
塞万提斯在马德里黑暗潮湿的监狱里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唐·吉诃德》。那时的他穷困潦倒,甚至无力购买稿纸,只能把小块的皮革当作纸来写。有人劝一位西班牙富翁来资助他,可富翁说道:“上帝禁止我去救济他,因为他的贫穷会给世界带来富有。” 。。
机会来自苦干(2)
监狱往往能燃起高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