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理军衔”,在北洋时期的中国叫做“加衔”。在美国,名誉晋级制度在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中就已实行。在那场战争结束时,乔治·;奥姆斯特郎·;卡斯特的名誉晋级(临时军衔)已经是少将,但他的正式军衔(永久军衔)仍然还是上尉。
两种军衔相结合有这样几种好处。
第一,可以很好地协调部队中的个人利益。有些老士官,在军中服役多年,勤勤恳恳,但是因为文化水平等等因素的限制永远无法当大官,一个军校刚毕业的小伙子,给这样的老士官当上级,如果让他们按照职务领取军人待遇,老士官肯定不干:“老子我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怎么跟一个毛头小子拿一样的钱!”但是如果让他们按照资历深浅来安排职务,老士官又没学过高级指挥课程,自然无法胜任军官的职务要求。永久军衔和临时军衔相结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调整新老军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第二,如果碰上打仗,根据战场需要大量提拔高级军官,一旦战争结束会遗留下大批大批的高级军官等着拿高薪,可是军队哪里养得起这么多人?实行临时军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打仗的时候可以把更大的权力交给军官,晋升他们的临时军衔,少将中将上将什么的;战争结束后他们的职务没有了,自然那些少将中将上将也就没有了,又可以恢复成他们的永久军衔,免得高级军官过剩。
在我的设定中,希格拉使用的就是两种军衔相结合的制度。
希格拉是一种和纵国的政体,各个基斯享有高度自治权,只有在对外星种族的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上才必须听令戴阿米德。整个希格拉的军队是由各个基斯的独立军队联合而成,平时各基斯掌控自己的军队,到了希格拉受到外星的军事威胁的时候,各基斯的军队再联合起来统一行动,共同接受戴阿米德军事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一致对外。如果要跟我们地球比起来,大概跟欧盟(当然是真正完成一体化之后的欧盟)的情况比较类似。所以希格拉的军衔实行两套体制,一种是基斯自己的军衔,一种是戴阿米德军衔。基斯军衔就是一个军人在自己基斯部队中的军衔,当他需要接受戴阿米德领导的时候再改配戴阿米德军衔。比如唐墉在回归历6年接手第九舰队的时候,他在索班舰队内部的军衔是少校,而他的戴阿米德军衔是少将。
各基斯都有自己的一套军衔体制,它们互不相同。比如纳贝尔的军衔有:五星上将、四星上将、三星上将、二星上将、一星上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准校、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和士兵略),李尔赫军衔有: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准校、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和士兵略),帕克图军衔有: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等(士官与士兵略),其它基斯也各不相同。这些基斯军衔全都是单一永久军衔制。要让这些部队统一行动,协调指挥机构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一个纳贝尔的准将在飞船舱道里遇到帕克图的大校,谁听谁的指挥?从字面上看,纳贝尔的是将官,而帕克图的是校官,校官应该听从将官的,但是“准将”在纳贝尔自己的军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大校”在帕克图军衔体系中的地位相同,两个是平级;那就只能看谁被戴阿米德军委委任的职务更高了,但是谁会成天把委任状带在身上呢?于是两个人谁高谁低就无法说清了。
因而,为了协调各基斯军官之间的军衔差异,颁发了戴阿米德军衔。这种军衔就是一种“临时军衔”,只有在发生星际战争、各基斯部队统一在戴阿米德的旗下行动的时候才会按照在联军中担任的职务发放到军官手中,用来替换自己在基斯内部的军衔。去后勤领取军官待遇的时候仍然凭着自己的基斯军衔,因为提供军官待遇的全都是各基斯自己的后勤部门;打仗的时候就凭着戴阿米德军衔来辨认指挥体系,一般来讲,像索班军官和卡勒尔军官,他们的戴阿米德军衔都会比自己基斯内的军衔高一些,因为联军要倚靠他们的作战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因此在联军中他们常常担任要职。
一个特例,冠以“翼星”字样的一系列军衔。“翼星”是希格拉的标志,以之为名的军衔是戴阿米德颁发的一个特殊军衔。翼星军衔首先是一种荣誉,它们只颁发给为回归和保卫家园作出了极其突出贡献的军事人员;它又是永久军衔,获得翼星军衔的人在享受自己基斯军衔的军官待遇的同时还能拿到戴阿米德发放的待遇,拿双饷。翼星军衔一般只授上校以上军衔,而且只在回归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