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来,好半天,才终于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已经三十许的姚廷杰甚至如小青年一般,激动的站起身来,呼喊道:“为了中华、为了我们中央华族、为了我们四万万的同胞,让我们努力吧!”
张卫忍不住在心里偷笑起来。呵呵……看来,这七人已经搞定了。
四十一
与李锦江在下一个每半月一次例行的通讯中,张卫通报了这边找到七名科学家的情况,通报了怎么说服七名科学家的经历,不禁令李锦江叹为观止。此后,张卫和李锦江把这个方法又演绎了四五次,无一不获得了成功,把那些专家囊括于中华共产党的旗下,为中华的解放事业、为中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是后话不提。
在例行通讯中,张卫通报了自己这边的发展情况,而李锦江那边的进展则令他震惊!
李锦江已经派出了大批游击队和武工队,遍地开花的在中华国各地开展游击战争,并且,有部分地方的游击队已经站稳了脚跟,撒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对于张卫与李锦江都一致钦佩的叶艇同志,李锦江也已经派出了精干小队到香港去寻找,并有了消息回来。
对于寻找叶艇这点张卫是举双手赞成的。这位在北伐乃至中华共产党内部战迹赫赫、功勋卓著,又一心为党,忠心不二的革命先辈。张卫打从心底不愿让他再因为任何原因受到责难,背负本不该由他负担的罪责,最终牺牲在曙光之前。
令张卫震惊的,是他所获悉的红麻根据地工业发展状况,相对于红麻根据地的发展,他深感到自己已经落后于李锦江的速度,对于尽快把太行根据地建设成为一个完备的工业基地,深深的感到一种紧迫感。
李锦江在政治上是一名白痴,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却又是出奇好,他对于他所熟悉的东西、他所知道的人,往往出于直觉的就感知到,这人适合于干哪一个自己所熟悉的方面的工作,进而迅速做好人事上的管理,最大的发挥此人在这个方面上的专长。
李锦江的做法,在他所熟悉的方面无往而不利者。因此,在红麻根据地建设的初期,熟悉工业、军事,在经济和一些政治方面上有过思索的他,能够很快的就调整好红麻根据地的发展方向,应用好手上的人才,组织好红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自己很轻松的情况下,就能使得红麻根据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上正轨,显得比张卫这边发展还要好还要迅速。
和李锦江近乎于玄异的直觉不同的是,张卫是通过有组织的学习,进而掌握组织管理等政治能力的人,他具有系统的管理能力,并能随着管理的事务、局面的扩大而学习、调整自己的管理能力,使之与时俱进,不至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张卫和李锦江的差异在于系统的优点与某一方或某几方面的优点,因此,在初期,张卫管理太行根据地时,反而显得没有李锦江发展得快,在工业生产上要差于李锦江许多。
尽管这有着条件的限制,并不完全是张卫动作慢了,但张卫一样感觉到了压力。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与李锦江约定的,太行根据地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华共产党的大后方,一个庞大的工业、能源、后勤基地。
所幸,张卫所急需的一些基本的机床,以及那些机床的操作工人已经随着这些专家来到了长治,工业这一块可以预料的,就会根据张卫的计划迅速的得到发展,他除了督促好手下的工业管理负责人,倒也不必他再亲历亲为的操作了。
张卫的目光转移到了教育与科研方面。教育与科研,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保障!
整个太行根据地的教育,完全处于一种“一穷二白”的状况。受过教育的人不是没有,只是这些受教育的人受过的往往是旧式的教育,而且还都是那些家族中有钱的族长、地主之流的子弟,要张卫来用他们,那还不如直接向阎西山投诚交给阎西山管理来得轻松。
而整个山西,受过西式教育的人不是没有,但都集中在了太原等阎西山地盘内大中城市里,长治这么个小地方,是没有的。如果张卫确实要这些人,就是去阎西山的地头挖人过来,那也不能大规模的“进口”。
这样,就只能靠自己培养了。
所幸,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权下面出法律,法律下面出意志,意志下面就由张卫他们说着算了。通过立法,张卫规定了太行根据地的每个适龄儿童,都必须到政府开办的学校中统一接受义务教育。
这个义务教育等同于后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时间达到了十年这么长,而且经过数字化师一些师范出身以及对教育有兴趣的战士的修改,把初中与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