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开大、小座谈会,查看山林、水塘、屋场、食堂、病院、集市、水库、社队企业……工作人员则进行家访,或参加田间劳动。前后44天。
调查是为了认识世界,加以分析,找出改造世界的办法。少奇说过调查研究的目的有3个:一是了解中央实行的政策是否正确,如公社实行的粮食政策、供给制、公共食堂等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正确;二是已实行的政策够不够,出现什么新情况,要根据新情况来修改政策,使它完善;三是要根据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应订些什么新政策。所以,关键就在于敢不敢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首先得从实际出发,弄清什么是真实情况。而了解实情,有时在有些地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次次错误的过火的斗争,搞得不少人不敢讲真话,有的也不让人讲真话。常常遇到这样的单位,负责人护短,特会来事,处处迎合上级的意图;有的怕上级发现他们的缺点,搞一套封锁消息的办法,或写报喜不报忧的假报告,或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布置汇报口径,甚至把有意见、敢说真话的人事先调开。少奇同志在一个大队调查时,总支书记的汇报背得头头是道,田土多少,人口、耕牛多少,灌溉面积、粮食亩产总产、征购任务多少,食堂、托儿所办得如何好,样样都说到了,总之是“形势大好”。至于民情、灾情、退赔……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轻描淡写。说什么拆房不多,已安排好了,平调款也基本退赔完了。这位总支书记曾是劳动好手,很能干,报上只讲好,不讲缺点,她被吹得飘飘然,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自以为“路线觉悟”高,正确的话反而听不进去,干部、群众有意见也不敢提。当少奇同志找受过打击的干部谈话的时候,她急了,先到少奇同志住处门前闹,说:有人妨碍生产。继而又到公路上叫骂。少奇同志仍约她谈话,苦口婆心地教育她,摆事实,讲道理,劝她“不要图那个虚名”。最后,她终于心服口服,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说出了她虚报了什么、隐瞒了什么。所以,少奇同志感慨地说:我身为党的副主席、国家主席,想了解点真实情况还这么难,想随便找人谈谈话,都要受到责难,想同普通群众和朋友通通信,也被扣留。可见了解真实情况不只是开个座谈会、听听汇报就能办到的。看来要了解真实情况,有时得经过曲折的斗争,这需要有充足的勇气!
敢于实事求是的一个范例(2)
要了解真实情况,就得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正面的、反面的都要听。想让人说真话,首先要听得进真话,听得着不同意见。少奇同志多次提醒干部们:不要怕人讲闲话。有人当面不敢讲,背后讲几句闲话,你们又去追问为什么当面不讲,背后乱讲,这样就闭塞了自己耳目。不敢直接同你们讲,同你们的亲戚讲一讲,不是也可以听到人家的意见吗?他讲得对,好嘛,接受。即使讲错了,也伤不着什么。如果背后也不敢讲,你们就什么意见也听不到了。那两年有一种反常现象,说真话的受压制打击,说假话者反被提拔重用(周恩来同志在讨论书面报告时说过:当时提拔了一大批会刮风、拍马、吹牛的“风马牛干部”),有些假话还是上面逼出来的。上面说粮食过关了,下面就到处“放卫星”;上面说一大二公好,下面就这也大办、那也大办;上面说亩产800斤是“左”派,下面就说亩产700斤为右倾。似乎这就是“紧跟”。否则,“右倾”的帽子扣下来,谁受得了!如果不能真正做到“言者无罪”,无论怎样提倡“顶风”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少奇同志说:“少数人顶,确实顶不住,大家顶才能顶住!要顶住瞎指挥等等歪风,最重要的一条是实行民主。”如果不讲民主,仅仅提倡“不怕开除党籍,不怕丢官,不怕坐牢,不怕离婚,不怕杀头”的犯颜直谏,除了历史上多几个烈士,是不会有其他作用的。
实事求是,还要敢于承认事实,不能先入为主,带着框框去搜罗某些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有时收集了一堆材料,费时不少,还是不能判断什么是真实的,该办的不该办的,或该办但尚无经验因而有缺点需要改进的。这是由于思想上有了框框,无法正确分析问题,致使不能及时改正缺点和纠正错误。例如:“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分清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用这些框框来硬套,出了多大的问题也只是“一个指头”,而且这一个坏指头一晃也成了好的,如此指导工作,怎能不出乱子。所以少奇同志主张,各地有什么倾向反什么倾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总结工作成绩与缺点,是二八开就是二八开,是三七开就是三七开,倒三七的地方也有,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倒是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