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3 页)
。 �
1947年冬天,何老妈妈身上起了许多水疱儿,艾友兰和安捷先后带她到同仁医院和北大附属医院,分别托地下党员孙振洲、彭瑞聪请医生治疗。不幸的是两位医生都遗憾地说:“她得的是天疱儿疮,这种病没法治……”我们得到这个消息真是心如刀绞。1948年初,这位对共产党感情深厚、革命意志坚如磐石的老妈妈,没能等到天亮,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北平解放前夕,和我们永别了。
何万生先生和他的老妈妈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却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与铭记!
一、一个自发组织的演剧团体
北京剧社成立于1938年5月,是一个民间艺术团体,由一群热爱话剧艺术的青年自发地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富有爱国思想,追求进步,在浑浊的北平文艺界保持着一块艺术的净土。
1939年至1943年与北京剧社保持联系的是晋察冀北方分局社会部的陈叔亮,全国解放后,陈叔亮曾任中国驻柬埔寨王国大使、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
据当时任北京剧社社长的刘景毅(刘祎)撰写的一些回忆文章记述,北京剧社是由当时滞留在北平的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职业演员和爱好戏剧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首任社长是宋若狂,继而由魏石凡主持社务。1938年夏,北京剧社在新新大戏院(今首都电影院)和哈尔飞戏院(解放后为西单剧场)上演《天罗地网》、《雷雨》、《日出》、《原野》、《茶花女》等剧目。
按照北京剧社同仁的本意,打算由业余团体走向职业剧社。因此,大家艰苦奋斗,不要报酬,无偿地参加排练和演出。但是在当时沦陷的环境下,经济凋敝,文化市场枯萎,演出往往入不敷出,加之不少艺术骨干陆续奔赴抗日根据地、国统区或者去上海参加职业剧团,在1940年间,剧社一度陷于停顿。
1941年春,刘祎、陆续(陆柏年)从魏石凡手中接办北京剧社,社址从绒线胡同迁至西四北沟沿,恢复了剧社的活动,两年中先后排演了《群莺乱飞》、《沉渊》等剧目。但由于经费拮据,入不敷出,再度陷入困境。1943年夏,陈叔亮伸出援助之手,资助并担任导演排出了《云彩霞》,在新新大戏院上演。陈叔亮回晋察冀后,北京剧社坚持活动,一方面在大中中学开展戏剧普及工作,一方面相继排演了《钗头凤》、《原野》、《日出》等话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复排演出了《日出》、《雷雨》,排演的《狂欢之夜》(《钦差大臣》)被国民党当局禁演,经过不屈的斗争,终于得以演出。
1946年3月间,北京剧社在党的领导下,作为核心力量,团结大多数话剧团体,组建北平市戏剧团体联合会,展开了团结戏剧界广大群众,争取演剧###、演剧自由、减免捐税等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学生爱国###运动。因而北平剧联于1946年6月被国民党当局取缔,北京剧社也被勒令停止活动。北京剧社的成员分别转入其他进步革命艺术团体。北京剧社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被迫停止活动,经历了八年的奋斗历史,先后参加的成员近400人。在北京剧社的八年历史中,先是受党的影响,以后又在党的领导下活动。在敌伪统治时期,对外故意标榜自己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纯艺术”、“纯学术”的团体,多次排除了日伪的利诱,洁身自好。在物质上一直处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剧社成员对于演剧事业的憧憬和热爱,克服各种困难,展开各种活动,坚持演出正派、严肃、进步的戏剧,赢得了社会承认,人民的信任。抗战胜利后,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为争取###、自由、和平而奋斗。
二、一块洁身自好的艺术净土
据刘景毅、徐锋等同志的文章忆述,1941年北京剧社演出《原野》时,演员阎麓彬(苏蔓)有意把布景中路边一个标有“”的“哩石”(里程碑)改写为“”,意在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这个细节被日本特务发现,剧目当场被禁演。陆续十分愤慨,当即在他打印的《原野》脚本上写下了“可悲的一页!”在场的魏石凡、韩焱等演员都在上面签了名。
在被日寇蹂躏的国土上,剧社要保持政治上的清白,走职业化的道路,谈何容易。当时有的文人因投靠日伪,就再也不愁经济问题。北京剧社决不这样做。1938年,魏石凡主持北京剧社社务时,经济非常困难,排演《雷雨》准备公演,伪新民会一个姓刘的头目提出要把北京剧社纳入伪新民会的下属团体,他承诺如果这样北京剧社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