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3 页)
悲惨世界中的呻吟(4)
道教也因这次暴动受到严重影响,一蹶不振。道教的紧急刹车,给佛教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机:它开始向民间传播,经过三国时期,逐步发展成当时中国盛行的宗教。
。 想看书来
僧人们的“营生”(1)
佛教到了梁武帝时期,已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建寺造庙在梁帝国初期就已经拉开了一个序幕,建寺是为了度僧、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出家,修建寺院仍是多多益善。为此,梁武帝身体力行,把建寺造庙与儒家的孝道联系起来,先从自家做起。为了追思死去的父亲,武帝亲自规划,在钟山的北涧建造了一座“大敬爱寺”。据说这座寺院共由36个院落组成,从大门到中院有一座7华里的长廊相连接。中殿里有一座高达丈的檀香木佛像。此外,寺内还有梁武帝下令雕凿的石佛像,立像高达10丈、坐像5丈。用现在的视觉参照物来形容,立像相当于我们现今的12层住宅楼;而坐像相当于现在的6层楼。这座寺院,可以容纳千名以上的常住僧人,就是现在看来也算是一座巨型建筑了。每当梁武帝步入这座寺院时,总会因思念父亲而哭泣。搞得陪同人员及侍者们也都大受感动,陪着流泪,梁武帝的孝心由此得以体现。
光向父亲显示孝道还是不够的,母亲同样需要孝心的报答。梁武帝又选择了京城的一块风水宝地,为其母献太后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寺院,取名“大智度寺”。这里可以容纳500名常住僧人,寺内有很多精美的金铜佛像。
就这样,建寺造庙的工作,在梁武帝的亲自主持下正式拉开了阵势。梁武帝继而将他的旧居也改建成寺院,并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光宅寺”。
最值得一提的是,建造于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的“同泰寺”,可算是梁武帝匠心独运的杰作。他将皇宫的建筑模式移植到这里,院内有一座9层巨塔高耸入云,可谓雄伟庄严。这座寺院相当于皇家御用寺院,与皇宫只有一墙之隔,梁武帝与宫内其他成员走来走去非常方便。这里成为梁武帝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他后来开坛讲经的殿堂,更是他几次“舍身”(出家)的地方。以至于到了晚年,侯景叛乱打到京城脚下时,梁武帝还在这里拜佛。
其实,梁武帝建寺造庙的气势,比起北朝来还是有限的。以皇家资助的方式敕建的寺院基本上集中在首都建康,但并不表明位于建康的500所寺院都是皇帝敕建。按照当时的情况看,寺院的建造有几种方式:一种就如同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几座皇家寺院,是由皇帝下令亲自督造的,属于国家级的;还有就是王公贵戚、各级官员们集资兴建的,属于半官方的;更多的则是富商、百姓们集资建造的,属于民间的。皇家寺院不用说,肯定是靠吃皇粮度生活。后两种,除了接受信众们的施舍,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据传说,东汉明帝时,来自西域的两位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用一匹白马驮着很多梵经来到洛阳。汉帝国皇帝为了迎接这些高僧,并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译经工作,考虑再三,暂时把他们安排在鸿胪寺。“寺”是当时国家机关驻地的通称。依史料分析,鸿胪寺可能是当时处理涉外事务的官署,相当于现今的外交部。鸿胪寺作为政府机构,终究不是外国僧人的久居之所。就在这两位“胡僧”到来的第二年,皇帝下诏在雍门外另修一处建筑,取名白马寺。白马寺可以被看做一处国家机关的驻地,或勉强称其为“国宾馆”。这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寺院,也是后来大量兴建佛教寺院的开始。
最早的寺院由于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都是由皇家兴办,或称为官办,与民间无关。官办寺院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此时,寺院除了政府出资外,信众们也会参与集资活动,他们往往会施舍大量资财用以建造寺院、供养僧人。最初,这些寺院主要承担汉译佛教经典的工作。到了魏晋时期,外来的僧人越来越多,国内也逐渐开始有人出家为僧,寺院中渐渐出现各类公开的佛事活动,建立新的寺院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据记载,到了晋时仅洛阳就有佛寺42所。当然,除了政府直属的几座之外,大部分寺院是民间兴建的。与官办寺院不同,它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存。随着寺院的增多,简单地依靠信众们的布施已经难以维系寺院的正常开支,为了求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渐渐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经济就开始出现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僧人们的“营生”(2)
寺院除了接受信众们的资财供养外,也开始接受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