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见证了大历史的胎动
——《中国大财经》
2008年9月15日,一个在人类发展史上绝不会被遗忘的日子,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正式揭开了世界金融海啸的序幕。
这一天,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向前,一向后。向前看,这一天可以理解为自二战结束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下,有关“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所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总爆发;向后看,则可视为是人类在新世纪对一个更理想的新经济社会政治模式持续探索的滥觞。
机缘凑巧,我在凤凰卫视的栏目《石评大财经》从2009年一月一日起开播,几乎就正好赶上了这个大历史阶段的开始。三年多以来,每周的《石评》都要评几个热点话题,与此同时,每周也要固定写两到三篇时事评论(大陆的《理财》周刊、《东方财经》,台湾的《经济日报》社评),两者相辅相成。把三年来的题目作整理归类后,可以看出,基本上围绕着三个主轴:(1)世纪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2)中国持续改革与崛起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3)中美世纪大博弈。当然,无论就发展的脉络与问题的性质而言,三者之间都存在着互动叠加的关系。┌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再换一个角度看,这三年来的评论,又都基本上具有三种特质:(1)跟着形势走,跟着话题走,易言之,紧贴时事,以新闻为核心;(2)触及议题有金融、财税、产业、环境,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也有科技、历史、军事、战略等等,但以经济为核心;(3)地区上,有各国、各洲、各海、各洋,甚至两极,但以中国为核心。尽管议题驳杂、覆盖面广,但篇幅不长;尽管篇幅不长,但文体通常都包括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及提出对策。
感谢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社搜集并整理了我之前所撰的文稿,编辑出版了《中国:大趋势?大博弈》。现在,出版社田扬帆先生建议将近稿(最近两年)汇集整理,再出版一书:《中国大财经》。
这本《中国大财经》,与前书《中国:大趋势?大博弈》合起来,应可为这一段中国与全球发展的精彩历史时刻作一见证,也可为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政策与战略观点上的参考,当然,对我个人而言,又再是一本纪录,纪录了我在此期间中思想发展的历程。
2012年壬辰春石济平序于香港红矗�疤旌H恕毙�
中国复兴的大历史观察
——世局变化的脉络与逻辑
中国的复兴是一个正在发生中的现象,世人一般看得有点迷惑,有一些难以接受,更多的则是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全球权力结构与权力转移的脉络与逻辑。
30年风水轮流转,30年短了些,让我们看100年吧。
大英帝国国力在1900年达到高峰,但之后开始下降。190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主国。老大交位给老二通常是一个不情愿却又难以抗拒扭转的过程。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47年,英外交大臣Bevin对美国务卿Marshall说:“作为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现在必须在建立新秩序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美国欣然同意,并立即启动“马歇尔计划”,援助欧、亚诸国。英国则在殖民地纷纷独立后逐渐衰微,最终以缴出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给美元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束。d米d花d书d库d ;www。7mihua。com
二战之后的美国,逐渐攀向高峰,从产业、金融到军事到价值体系,先后成了全球的第一级主流,并且终于在1991年拖垮了苏联。1991到2000年的后冷战初期,美国国势臻于巅峰,堪称集全球所有权力于一身。但之后却开始呈现衰象。
2001年911的恐袭是一个拐点,继之以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然后再来一个世纪金融海啸。2009年年底,《时代》周刊喻新世纪头10年是美国的“地狱10年”,良有以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形势的“跷跷板现象”。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面临系列麻烦开始走下坡的时候,亚洲开始复兴了。
1800年,亚洲GDP占全球一半;到1900年,由于工业革命、殖民主义与黑奴,欧美国家将亚洲生产总值的全球份额压缩到只剩20%;但预期到2050年,亚洲将重新展现1800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