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时这个过程又感染、影响着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
李嘉诚的祝愿
每年的长江实业(集团)业绩报告会都是最吸引在香港的媒体注意力的一件盛事,70多岁的主席李嘉诚不时会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现。例如,著名的“我对香港有爱心,无野心”。
2006年8月24日的业绩报告会上,李翁又表示,未来会向私人慈
善基金——李嘉诚基金会注入更多资产,有朝一日该基金规模不少
于他个人资产的三分之一。
1997回归之后的这些年,香港经济起伏很多,唯有李嘉诚旗下的各家公司一直增长业绩,其个人财富总额也迭创新高。根据福布斯的调查,李嘉诚的个人财产高达1500亿港元。他成立的3个私人基金虽然没有冠以慈善字眼,但全部都是用作慈善用途,他强调家族成员或公司董事不能动用基金的一分一毫。
被李嘉诚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其宗旨是对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进行系统资助。历年来,这个基金会已承诺和捐出款项约77亿港元,其中90%投放于香港和内地,这足以证明李嘉诚回馈社会的决心。
过去数年,和内地企业家对李嘉诚的高度推崇较为不一致的是,香港社会对于他的评价是较为复杂的。除了公认他是首富之外,也一直有舆论认为李家对于香港社会的控制力太强。TOM公司较为张扬的风格,环球电讯公司的私有化风波以及李家公子的转卖网通事件,都使公众存疑:七旬老翁李嘉诚的价值观是否真正能够贯彻到旗下的企业运营之中?
幸好,这一次李嘉诚开出慈善大单,他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由成功企业家向公益事业家过渡。我们无从判断,巴菲特捐赠大部分财富的事件对于同样处于顶级富豪之列的李嘉诚是否有实际启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华人企业家之中,李嘉诚迈出的这一大步,是一个显著的标杆,对他个人,对他的家族企业,对于其他华人的企业家,都将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李嘉诚每年一两次在长江商学院对着学生们的演讲已经成为一
个品牌。有一次在“奉献的艺术”主题下,他用现代人的语境去分
析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人士:
“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越深刻体会到世间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嫉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当然,李嘉诚演讲中也推崇美国伟人富兰克林的13个人生信条——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
我不知道李嘉诚是否做到了这些,但是我赞赏他的期许:
“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但愿有更多的有钱人也能够这样去做。
第一节 房地产要投资,不要投机(1)
在财富的使用和增值过程中,不动产投资始终是非常受到青睐
的品种。
首先它的价值基于土地和重置建筑成本。土地尤其是城市建筑用地是稀缺资源,别看现在有的开发商手里拿着前几年高价买下来的地,欲哭无泪,长远来看,土地总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值钱的。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劳动力成本将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建筑成本大大增加。目前可见,像房产这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而水涨船高,既然决定房地产价值的两大因素,都只有看涨不看跌的趋势,房地产无论如何,都该具备股神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的要素。
再次,房地产是生存必需品,手握房产就进可攻,退可守。可以租可以卖,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抵押融资,最不济,还能自住。
因此只要对中国未来有信心,重要城市的房地产的繁荣和升值是能保证的。
首先,应该提醒读者,同样是把钱用在房地产上面,有两种操作思路,分别是房产的投机和投资。虽然看上去都是拿钱买房,但是房产的投资和投机的期望值和思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2008年夏天之前,全国各地房价一浪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