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付俜挂怀愿愣�恕K�角┝烁龊瞎刹��敌�椋�闪⒘烁鏊拇ㄊ〖���抵圃斐А@钍楦B虻搅思嘤�率羝�党В常埃サ墓煞荩�猜虻搅似�瞪��ā�
当年秋天,李书福带着公司几位同事去上海一家汽配公司采购汽车零部件。出面接待他们的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当这位老先生了解到吉利采购汽配想造中档轿车、造车的资金仅有区区5亿元时,站起身一声不吭向洗手间方向走去,没有再露面。坐了冷板凳的李书福后来才明白,老先生不与他们见面,是认为他们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
当初李书福雄心勃勃,狂言要造“中国的奔驰”。李书福一个人想造汽车,和其他仨兄弟商量。“出于尊重我的考虑,董事会同意可以试一下,但不能投太多。投一些钱进去,准备先期亏1亿元,行或者不行,基本苗头就出来了。走一步要成一步,我们败不起呀!”
董事会通过造汽车的决议后,李书福首先在内部选拔人才,看谁懂汽车。他挨个翻摩托车厂员工档案,发现3个人是汽车厂来的钣金工,李书福如获至宝,立即把他们3个人叫到自己的小办公室里。坐定之后,李书福说:“我想生产汽车。”此话一出,3个人不由得呆了。李书福壮他们的胆:“没关系,你们别多想,也别多说了,你们照我的思路去做,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把钱花掉了。”
李书福那段时间到全国各处跑,看个体户怎么造汽车,看汽车院校怎么造汽车。在见识了各方“汽车疯子”之后,李书福也有了大胆想法:用玻璃钢,造“奔驰”。他买了两辆奔驰轿车,通过分拆、研究,又从香港托人买回奔驰的零配件,开始仿制自己的样车……1996年,李书福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奔驰”下线。
“用红旗底盘和发动机,上面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做出来以后,跟奔驰320一模一样,非常漂亮。”提起这第一辆奔驰,李书福至今还很兴奋。那时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结果还真的有不少人前来问价。
但是问题紧接着就来了,主要是玻璃钢容易变形,不是今天这里翘起来了,就是明天那里歪了。这个尝试被泼了一瓢凉水:当这辆样车被送到有关部门展示时,对方告知,这样的汽车是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用玻璃钢花小钱做大事,这条路走不通。那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奔驰”迄今还躺在李书福临海的工厂里。
从天上回到地上,李书福决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先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
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1997年冬,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6)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吉利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第一辆由民间资本、中国人自主开发设计的汽车终于呱呱坠地!
这一天,临海大街上挂满了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李书福穿上西服,打上一条红色领带,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
8点到了。9点过了。已经快10点钟了。没有一个人来。老百姓不认识吉利汽车,领导都在各处忙着呢。吉利汽车,无人喝彩。李书福没有难过,他只是心里在流血。
“开始!”他高喊着,吉利豪情下线。
“书福,我来了!”李书福回过头,看见一个女人出现在车间门口。她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的坐骑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到了临海。李书福不知是激动还是委屈,两行热泪“刷”地流了下来……
就是在这种几乎被所有人冷落甚至嘲弄的氛围中,吉利走上自主造车的艰难征途,开始了“拓荒之旅”。
车子下线后,当时的吉利集团召开全国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经销商来看。但一辆车也没有卖出去。李书福没有气馁,卖不出去就改,直到能卖出去。
1999年,宁波开发区的一个日资企业破产,腾出300亩地。时任宁波市委书记是从台州调去的,便邀请李氏兄弟到宁波搞汽车。1999年8月,宁波美日公司在北仑港畔打下了第一根桩,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辆美日汽车驶下生产线,历时才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