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豫、皖四省的农业主战场,与地方政府联合,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展了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工作。
早在1965年和1966年,中国科学院就在河南封丘县和山东禹城县创设了两个10万亩以上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1987年9月和11月,刚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不久的李振声,分别到两个实验区考察,认为两个实验区已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可以向外围面上推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贡献。这个创意得到山东、河南省领导的支持。
1988年1月初,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和李振声等院领导向时任副总理的田纪云作了汇报,田纪云同意中国科学院和有关省合作,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向面上推广。1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工作区划分为山东、河南、河北沧州和安徽淮北4片,以山东、河南为重点。
山东片的工作是以禹城试验区为重点展开的,禹城试验区包括14万亩盐碱地的治理和北丘洼、沙河洼、辛店洼的治理,总称为“一片三洼”。1987年11月李振声考察禹城试验区后,认为“一片三洼”代表黄淮海平原主要低产类型,所创造的经验特别宝贵。1988年2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德州地区联合举行“科学技术与生产见面会”,李振声在会上作动员讲话。中国科学院24个研究所和4个职能局在会上介绍了251项技术成果,同13个县(市)领导、乡镇干部和农民专业户600多人进行交流和对接,对全院和山东省双方起到了发动作用。在李振声倡导下,3月8日,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曾、副省长马忠臣和李振声一起,参加在禹城辛店洼的农业开发万人劳动大会战,下午由省和院联合主持召集参加会战的地、县两级一把手负责人会议,作了进一步部署。会后,参加山东片工作的24个研究所的300多名科技人员,从8个方面将工作全面展开。
李振声: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2)
中科院在黄淮海平原围绕治理中低产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联合攻关,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在工作的重点地区也是原来的重灾低产区的鲁西北、豫北、皖北和河北沧州的8个地市,1993年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增幅34.6%;年平均增长5.81%,而黄淮海平原全区平均年增是3.83%,全国同期年平均只增长了1.28%。中科院的示范基地和成果推广不但在8个地市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引路和带动作用,为结束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促使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以至到199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上到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技术经验。
“黄淮海战役”不仅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而且在科学院成为广为传颂的“黄淮海精神”,其实质就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1986年6月,国务院总理###、国务委员陈俊生和9个部委领导视察了禹城试验区。1988年7月27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表彰奖励参加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实验的科技人员的决定”。中国科学院21位同志分获一级、二级和荣誉奖,其中获一级奖的同志应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99年起,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在这之前,李振声在一些场合就谈过粮食下滑的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2004年,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演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次人文论坛我觉得是个机会,就做了一些准备。发现问题确实严重,从1998年的10245.9亿斤,到2003年已经下降到8613.4亿斤,5年减少了1632.5亿斤;人均粮食从821斤下降到667斤,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后退了20年。我就如实地讲了出去,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当时,李振声在演讲中分析了减产的原因,发现70%以上的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不到30%因素是粮食单产的下降。这其中政策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他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从现在实施的情况看,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力的支农措施,连续多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恢复到9389.4斤,2005年恢复到9680.0亿斤,2006年达到9949.0亿斤,已近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