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子,你种田?(第1/4 页)
几个锦衣卫走了上来,将吴连迟拖走,吴连迟愤怒和惊恐交加,拼命求饶,但一切都已晚。
大殿内一片死寂,所有官员都被嬴羽的气场压得动弹不得。
嬴羽转身看向李斯:“李斯,你对云中郡的饥荒有什么建议?”
李斯站了出来,经过多次接触,百官们对嬴羽的脾气多少有所适应。李斯迟疑片刻后说道:“回太子帝,云中郡地处偏远,因常年征战,劳动力减少,开荒严重不足;再加上大旱,粮食产量极低,几乎颗粒无收,实属天灾。”
“想要缓解饥荒,应该立即放粮赈灾!”
然而,话音刚落,另一位大臣,治粟内使郑山,站出来反对:“李丞相此言差矣。如今国库空虚,放粮赈灾只能解一时之急。冬天一到,百姓可能饿死更多,届时没有粮食,国库更是空空如也!”
郑山语气坚决,毫不客气地反驳了李斯的提议。
李斯显然不甘示弱,马上反问道:“郑内使,你主管田地与财物收支,难道你有更好的建议?”
郑山沉思片刻,开口道:“回太子帝,想要解决各郡县的饥荒,实际上还有一个办法!”
嬴羽淡然一笑:“是何办法?”
郑山语气冷峻:“开战!”
话音刚落,整个朝堂立刻炸开了锅。
开战?这两个字说得简单,但可行吗?
如今大秦已统一六国,稳定政权变得愈加困难,稍有一错便可能导致天下动荡。
如果真的决定开战,就必然需要远征。这不仅会消耗国力,更会使已处于饥荒中的百姓处境更加艰难。
郑山这一提议无疑触碰了朝堂的敏感神经,引发了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太子帝,决不可开战!现在的大秦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若发动战争,必将伤害国本!”
“简直是胡言乱语!”
“我们刚刚统一天下,国家才刚开始步入稳定!”
“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哪里有足够的资源打仗?”
群臣的反对声此起彼伏,郑山意识到自己太过激进,连忙跪下恳求:“太子帝,微臣考虑不周,恳请饶命!”
嬴羽挥挥手,表示并不责怪郑山,虽然这番话激烈,但并非没有道理。
实际上,郑山的想法并不完全错误。
在始皇帝嬴政的时代,战争往往成为应对灾荒的手段之一——战争能够带来资源,也能通过减少人口来缓解饥荒。
然而,嬴羽的目标却并非单单解决云中郡的饥荒,他要解决的是整个大秦的饥荒问题。
他环视四周,冷冷地问道:“还有人有什么办法?”
此时,没人开口,群臣的沉默无疑彰显出他们的无能。
大秦百姓常年忍受天灾与饥荒,除了忍耐和等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出路。
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即便有些官员愿意做出牺牲,减少自己享受的物资,面对如此庞大的灾难,他们的努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谁敢再冒险提建议?
嬴羽叹了一口气,带着愤怒和失望说道:“在这个大殿内,聚集的都是大秦的官员,你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百姓最后的希望!”
“而你们竟对一个饥荒束手无策!”
“更可笑的是,还有人嘲笑本公子开荒种地的举动!”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不觉得愧对天下百姓吗?”
这些话如同重锤击打在群臣的心头,令他们无法抬头。
尽管如此,内心的反感却依然存在。
毕竟,天灾和饥荒是不可抗力,并非他们这些大臣的责任。
冯去疾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恭敬地向嬴羽行礼:“回禀太子帝,这次饥荒确实是天灾,谁都不希望看到。臣虽然力不从心,但这并非太子帝荒废朝政去种地的理由!”
嬴羽淡然一笑,问道:“冯丞相,我记得你也曾种过地吧?”
冯去疾不假思索地答道:“没错,当年臣还未走上仕途时,的确种过地。正因为种过,臣才知道,种地无法根本改变百姓的生活,只有进入仕途,才能真正解救百姓!”
嬴羽点点头,但仍继续问道:“那冯丞相可知,一亩地究竟能产多少粮食?”
冯去疾沉吟片刻,回答道:“当年,一亩地大约能收一石,自商鞅变法后,一亩地能收两石。但这只是没有天灾的情况下。如今,连三斗都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