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汉成帝(第2/3 页)
停留在赵氏姐妹身上。他完全沉浸在了这场奢华的盛宴之中,仿佛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周围的宫女太监们也都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惹怒这位天子。
然而,就在这表面繁华的景象之下,隐藏着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事实——朝政正日渐荒废。曾经那个井然有序、高效运转的朝堂如今变得混乱不堪,各种政务堆积如山却无人处理。
大臣们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这样下去国家必将陷入危机之中。于是,一批又一批忠诚之士挺身而出,屡次向皇帝刘骜进谏,言辞恳切地劝说他应以国事为重,不能再沉迷于个人私情之中。
“陛下,切不可因私情而误了国家大事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跪在地上,额头紧贴地面,声音颤抖地说道,“如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民生疾苦,您作为一国之君,应当心系天下苍生,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啊!”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表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只见那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丞相王商身着华丽朝服,正双膝跪地。他神情凝重,目光坚定地凝视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刘骜,言辞恳切地进言道:“启奏陛下,如今我大汉朝各地灾情频繁发生,洪水泛滥成灾,旱灾致使禾苗干枯,蝗灾遮天蔽日,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啊!陛下您应当心怀天下苍生,将他们的苦难放在心头,励精图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啊!”
然而,面对王商这番情真意切的劝谏,刘骜却是一脸的不耐烦之色。他眉头紧皱,嘴角微微向下撇去,显得极为不悦,冷冷地回应道:“朕身为天子,自然心中有数,如何治理国家还用不着你们这些臣子在此指指点点。此事朕自有分寸,尔等无需再多言了!”说罢,便挥了挥手,示意王商退下。
大司马匡衡一脸凝重地站了出来,他挺直脊梁,毫不畏惧地直视着皇帝刘骜,声音洪亮且坚定地说道:“陛下啊!如今这后宫之中,奢靡之风盛行,所耗之财物简直难以计数。长久如此下去,国家必将陷入危局,甚至可能会走向覆灭啊!”
刘骜听闻此言,顿时瞪大了眼睛,眼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恶狠狠地盯着匡衡,厉声呵斥道:“朕身为天下之主,富有四海,难道就连这么一点小小的享乐之事都无法满足吗?你们这些臣子,整日就知道对朕指手画脚!”
然而,尽管刘骜怒气冲冲,但匡衡并没有被吓倒。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劝谏道:“陛下,您贵为天子,理应为天下万民树立榜样。若因一己私欲而放纵后宫挥霍无度,百姓们将会如何看待您呢?届时民心尽失,江山社稷又怎能稳固呢?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可惜的是,此时的刘骜早已听不进去任何劝告。他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匡衡退下,然后转身便自顾自地离去,留下匡衡独自在原地叹息不已。此后,刘骜依然我行我素,对后宫的奢靡之举不加节制,全然不顾国家和子民的未来。
在治理国家这一至关重要的事务上,刘骜逐渐显露出日益严重的懈怠之态。全国各地的灾情如雪片般飞来,洪涝、旱灾、蝗灾等天灾频频降临,致使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民怨亦是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地涌向朝堂,对官府的不作为和苛捐杂税表示强烈不满。然而,面对这堆积如山的紧急事务和民众的疾苦呼声,刘骜竟然视若无睹,毫无心思去认真处理。
\"这些烦心事,莫要再来扰朕!\" 只见刘骜不耐烦地皱起了眉头,满脸怒气地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扔在了一旁。那奏折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重重地落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那些关乎民生大计的奏报只是一堆无用的废纸,根本不值得他花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关注。
黄河泛滥,淹没了无数农田,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官员紧急上报,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刘骜却在宫中与赵氏姐妹饮酒作乐,对奏折置之不理。
“陛下,黄河灾情紧急,若不及时处理,恐生民变。”大臣心急如焚。
刘骜却摆摆手:“让他们先等着,朕现在没空。”
边疆战事吃紧,匈奴屡屡犯境,刘骜也未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朕信任的将领们,为何不能为朕解忧?”他在宫中大发雷霆,却又拿不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将军陈汤在前线奋勇杀敌,多次请求增兵支援。
“陛下,匈奴凶猛,我军兵力不足,请速派援兵。”
刘骜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战事失利,边疆沦陷。
由于刘骜的荒淫无道,朝廷内部贪污腐败成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