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六回(第1/1 页)
小包裹,还是路上趁人不注意时攒出来的。
这会四处都是人,她就算空间里有工具也不好拿。
至于红姑,因她力气不大,带出来的家当也有限。
红姑手里倒是有一把镰刀,这会正拿在手中在地头忙着。
这东西切割东西方便,挖地的时候就有些不太趁手。
她便先用镰刀把草根切断,再徒手往出拔。
流民之中大多都有这个问题。
农民虽然宝贝自家的工具,但那会毕竟是逃荒。
大多数人饿的自己都要走不动了,很难有力气扛着沉重的工具走路。
即便一开始全都带着,后面走一路扔一路,慢慢的手里也不剩太多东西了。
是以,大多数人这会手上的工具都很稀缺。
最后还是村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先带人去了山那边的村子,以村正的名义借了一批锄头之类的工具。
这会虽不是农忙,但别人也不愿意随意借吃饭的家伙给陌生人。
后来还是村正使了些银子,这才成功借到东西。
接着,一群人便热火朝天的盖起了房子。
…………
由村正出面,组织村民中有力气的青壮,跟着几名有盖房经验的老手,分成几队,同时开工。
青壮们每天加班加点的干,争取让大家尽快安顿下来。
盖房的顺序很好划分。
出的起工钱的人家划在第一批。
有家人在盖房队伍的则划在第二批。
最后啥都没有的,就先记账,等年后庄稼收上来再一起给钱。
原本,村子里盖房就不会收太多钱。
大抵是给个开工钱,再每天供上一到两顿伙食。
一般人家攒一攒还是给的起的。
这年头盖的都是用土房,盖房的材料主要是土、稻草和木头。
后面的山上便有,不需要花钱。
这会儿情况特殊,家家都缺吃的,供饭是做不到了。
所以开工钱就给了双份,伙食自备。
大伙儿情况都一样,也都欣然同意了。
收上来的钱村正没拿,扣除租用工具的钱,其余全部分给了出力的人。
村正家是第一户出钱盖房的。
有他家打样,后面的人家给工钱也算爽快。
青壮们虽出了大力,但也有了些许收入,各个心满意足。
大家天天忙在一处,很快便互相熟悉起来,村子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于欢作为“男子”,也被拉进了青壮队伍。
索性她力气大,倒也吃的消。
于欢不懂盖房子,别人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
她毕竟吃的好,营养丰富,体力充足。
平日里虽然话少,但干活从不珍惜力气,大家都愿意跟她一起干活。
不知不觉,于欢在村子里的人缘变得很不错。
…………
全村人的力气往一处使,很快,山脚下便树立起一座座土黄色的泥巴房子。
房子盖好,再在四周围上一圈矮矮的院墙,开口处装上木头做的大门,一个温暖的家便成了。
青壮们忙着盖房,剩下的女人、孩子和零星几个老人也不闲着。
她们拿着村正借来的工具,开垦起了自家的田地。
拔掉杂草,松软土壤,播下种子,灌溉农田。
工作并不比男人们轻松。
夏日末尾,所有村民家的房子都盖好了,地里冒出了绿色的嫩芽。
因为整日和人接触,于欢的本地话已经说的很流利,渐渐不再结巴。
村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村里的娃娃们早已能熟悉的玩到一起。
那是一个的黄道吉日。
清晨,村正带着人,把刻有新荒村的大石头立在村口的位置。
至此,新的村庄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