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长平之战(第1/2 页)
时间匆匆,转眼到了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 260 年),这年嬴恪 7 岁。
彼时,秦赵长平之战的硝烟滚滚,遮天蔽日,弥漫在秦赵两国的边境。战场上,喊杀声震彻云霄,震得人耳膜生疼,鲜血如河般肆意流淌,浸染了大地。金戈交鸣之声此起彼伏,士卒们的怒吼与惨叫交织在一起,仿若地狱的哀鸣,让人毛骨悚然。
在咸阳宫的一间书房里,年少的嬴恪正与教导他学习的师傅热烈地讨论着这场激烈的战事。嬴恪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目光炯炯,神情专注而炽热,仿佛已然置身于那残酷血腥的战场之中。
“师傅,依我之见,这长平之战,我大秦若要取胜,当行离间之计,使赵王对廉颇心生嫌隙,临阵换将。同时让大王将我大秦武安君白起秘密派遣到长平战场,这样必然大震我大秦锐士之锐气,再诱赵军出击,随后我秦军佯装败逃,趁其不备,派一队精锐人马截断赵国粮草。如此赵军必败无疑。”
嬴恪兴奋地阐述着前世自己从短视频了解的关于长平之战的细节,他越说越激动,小脸涨得通红,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番言论的严重性。
他的师傅听后,大惊失色,额头上瞬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颗颗晶莹,滚落而下。他深知此计若真被采纳,必将对长平之战产生重大影响。
不敢有片刻耽搁,匆匆将此事告知了秦王嬴稷。
秦王嬴稷闻之,龙颜大悦,立即召集诸大臣于朝堂商议。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仿佛空气都凝结成了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嬴稷高坐王座,目光威严地扫过群臣,那目光仿若能洞悉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想法。
“今日召集诸位,乃寡人得一关于长平之战的言论。”嬴稷说道,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黄钟大吕,“诸位爱卿,且议议此计可行否?”
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嘈杂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如同夏日恼人的蚊蝇,嗡嗡作响。
“大王,此计甚妙。廉颇善于防守,久攻不下,若能离间赵王与廉颇,使其换将,对我大秦乃是大好时机。”一位老臣上前,他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一丝急切,那急切仿佛能将话语点燃。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大王,派军截断赵军粮草,可断其生路,赵军必败。”
嬴稷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既如此,当速速实施此计。”
“哪位大人可担起离间赵王和廉颇的重任哪?”嬴稷扫视着群臣,目光中带着期待,那期待犹如燃烧的火焰。
“大王,该派遣提出离间之计的那位能臣啊。”一位大臣急切地说道,声音中满是恳切。
“是啊,大王,如此大才不能得我大秦重用,实在是一憾事啊。”群臣纷纷表示,言语中充满了惋惜。
“好了,此计提出者,在我秦国,也是我嬴氏族人,但此事还需一位大臣接下此重担。”嬴稷说道,神色严肃。
“大王,臣愿接此重担,离间赵王和廉颇。”范雎挺身而出,坚定地接下了离间之计的实施任务,目光中满是决然。
于是,范雎通过精心策划,散布谣言,利用间谍在邯郸街头巷尾大肆散布谣言,称廉颇与敌军勾结,意图谋反,让赵王对廉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最终决定撤换廉颇,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上任。
而在长平战场上,赵括率领着赵军气势汹汹地追击着佯装败逃的秦军。秦军士兵们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看似慌乱无序地向后逃窜,旗帜歪斜,盔甲散落一地。
赵括见此情形,心中大喜,以为秦军不堪一击,双目圆睁,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长剑,下令全力追击。
然而,他没有料到,这一切都是秦军的计谋。武安君白起早已派出一队精锐,趁着夜色悄悄地绕到了赵军的后方。这支精锐部队行动迅速而隐秘,如同黑夜中的幽灵,无声无息。
当赵括率领着大军追至一处山谷时,得知秦军的精锐突然出现,截断了赵军的粮草通道。赵军的补给线瞬间被切断,赵国士兵们陷入了恐慌之中,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
与此同时,白起指挥着秦军主力迅速回师,将赵军围困在了山谷之中。赵括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中了秦军的圈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颤抖,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山谷中的赵军缺粮少水,军心大乱。士兵们饥饿疲惫,士气低落,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勇猛。一个个面容憔悴,眼神呆滞,手中的兵器也仿佛有千钧之重。
而秦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