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战略规划(第1/3 页)
乔文华以为刘国梁不想去上海,所以他又说了两种办法。
实际上说到去上海,刘国梁忙完手头的事情,他还真的需要去一次,因为明年小鬼子会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
历史上,为了转移九一八事变对日本造成的国际负面影响,1932年八月一十三,日军对上海发动了进攻。
这一历史虽然因为刘国梁的原因可能时间会有偏差,但他相信,日军肯定会进攻上海。
为此,他必须在一年内在上海建立一个义勇军根据地,同时培养一支义勇军特战大队。
刘国梁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有三。
其一,义勇军只是民间抗日力量,所以没有稳定的后勤。
正如历史上一样,义勇军的军饷和物质补给,全靠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捐助。
这就注定了,义勇军要么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和日军打一场短期内的战争。
要么缩减义勇军军队人数,以训练精兵为主,将义勇军打造成一支刺客军队。
然后利用义勇军超越时代的战术,以及刘国梁手中的信息优势,直插日军的软肋,做到一剑封喉。
即便不能一击致命,也要让日军变成残血,这样就为正面战场的华夏军队大大减轻压力。
显而易见,华夏的抗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义勇军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既然选择走精兵路线,那刘国梁就只能因地制宜的去培养各个战区的特种兵大队。
毕竟,你不能要求北方的人水性一定比南方人好。
纵然特种兵会游泳那是必备技能,但一个北方人,你让他短时间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这有些强人所难。
而且刘国梁的特战大队,不论从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那肯定都是阉割版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也容不得刘国梁给这些特种兵很长的学习时间。
那么,特种兵成员的本地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他们熟悉本地区的人文地貌,也更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环境。
其二,华夏的抗日战场从东北到云南非常广,特战队没有飞机,也没有灵活的无线通讯工具。
如果特战大队来回跑去执行全国各战区的任务,那没等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
就算能赶到战场,没有一手的情报支持,大老远跑来也不熟悉该战区的具体情况,那和去送死没区别。
历史上全面抗战开始,全国划为了五大战区,但是到了1938年,又重新划分为九大战区。
所以刘国梁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在七年内打造十支特战大队。
按照最开始的五个战区划分,每个战区分配两支特战大队。
其三,义勇军的武器装备的供应肯定指望不上民国政府,毕竟他们自己都不够用。
所以,武器来源的多样性那是必然的。
这些武器有可能是爱国人士捐助,有可能是刘国梁自己花钱买,还有可能是从小鬼子那里抢的。
武器的多样性会加大后勤的压力,而特战大队的作战特性,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所以庞大而复杂的后勤那将是致命的。
如果将武器装备分类使用,那后勤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当然,刘国梁最终还是会建造自己的兵工厂,但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并非制式武器,而是专门为特种兵使用的特殊武器。
这些武器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无法量产,只能供应特战大队。
有了上述三点原因,在上海这个第五战区,培养两支特战大队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用那么麻烦,我们度过这次难关,我亲自带他们去上海。”
刘国梁见乔文华误会了自己表达的意思,他赶紧摆了摆手解释清楚。
“那真是太好了,有你护送,我们母女就安心了,来小刘,这块肉很香给你吃。”
乔夫人一听有刘国梁护送,那别提多高兴了,她赶紧给刘国梁夹了一块大肉。
毕竟这东北不太平,万一中途遇到土匪或者小鬼子拦路,估摸着就算她俩是美国国籍用处也不大。
“谢谢乔夫人,只是当前局势比较复杂,要去上海估计时间难定,不知道你们等不等的及。”
刘国梁连忙表示感谢,然后又说出了自己的难处。
“没关系,有你在呆多久都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也很好。”
乔夫人的回答让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