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演习(第2/2 页)
:“基地的数据都写地明明白白,不给我留下提前量,这仗根本没法儿打。”
基地由此开始高速运转,所有指战人员进入战备状态。
与之前让同学们坐在导演部观摩不同,这一次,导演部领导认为实战机会难得,况且同学们返校的时间日益临近,应该抓紧机会让同学们参与到实战演习中去历练。
光有理论叫纸上谈兵,光靠从屏幕上看会眼高手低。必须要真刀真枪参与进去,与广大参演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战斗,才能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于是次日晚上,李骏和同学们打包好随身行李,找李老阴去报到。
待逐个填写完参演资料,抵达基地指挥中心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了。同学们都以为李老阴应该回宿舍休息了,但李老阴本人,此刻却坚守在基地本部参谋部指挥大厅里。
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同学们看到基地本部各营一级和特战连一级的指挥单元全部上线。本部各部队的各项数据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比如战斗机和武装突袭直升机的备战情况,有多少架次可以二十四小时内随时升空,有多少架次在进行战前保养和维修,有多少飞行员已处于二十四小时待命,又有多少飞行员进入三班倒的战备执勤,还有多少导弹处于随时挂架升空的状态,有多少导弹已经装车,以及还有多少导弹进入战术执勤等等。
各种数据依次滚动,多型号多任务的无人机、各型号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某两型号的远程和近程火箭炮,等等等等,数据量之大让人眼花缭乱。
李老阴让警卫带同学们四处去看、去听、去想,他要代导演部上级领导,评估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
过了一个多小时,警卫招呼同学们集合,学生们请战:“请领导下达作战任务!”
李老阴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些小孩儿,说既然大家数据都看过了,此刻不急于布置战斗任务,不妨都先发表一下关于本次演习的看法和意见。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同学们按顺序出列进行发言。
总的来说,同学们总结现有数据的居多,提出问题的较少,能给出建议的更少。
其实,同学们只是获取数据的时间太过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海量数据汇总。加之李老阴名声太大,同学们也不敢班门弄斧。
就在大家都认为,再没什么可总结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站了出来。
他指出,依据数据来分析,敌我双方兵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远程作战能力上。很明显,我方远程打击火力在数据上胜过对方,但是地面重装甲火力不如对手。因此他建议,一待演习开始,我方应首先将战斗机升空进行超视距打击,将敌人的空中侦查力量拒之门外;然后远程火箭炮进场洗地,摧毁进攻方高机动的轮式步战车群;再然后武装直升机远程奔袭,将敌方的交通线彻底瘫痪,让进攻部队的首尾不能相顾;接下来,我方重型直升机升空,搭载特种部队突袭进攻部队指挥部进行斩首作战;最后,我方的机动兵力全线推进,对进攻部队进行彻底的围歼和消灭。
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是有些章法,李老阴表示赞许。
按理说,假如给大家充足的分析时间,这位同学总结出来的战法,大家或许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推导并总结出来。
但是,难就难在,很少有人具备所谓的“急智”,可以在瞬息间吸收海量的数据,并做出迅速、明确且坚定的决策。
有此急智者,堪称将才!
无疑,在场的学生里,注定要在不远的将来,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李骏前面还有两位同学,并没有进一步发表意见的想法,发言权交到了队伍最后的李骏。
李骏有话要说。
他表示,刚才那位同学的战法,按照之前的演习节奏没有问题,但是这一场演习的对手,明显是有备而来,一旦敌我双方进入预定作战位置,届时再发起这样的远程打击,必然会遭到敌方防空体系的拦截。无论是第一批次的战斗机,还是第二批次的武装直升机,只要升空,必然会遭到敌方的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拦截。而一旦我方在作战之初就损失了这些远程打击手段,敌方的重型地面部队会大举而来。
李骏指出,这一次情况特殊,我们的对手是号称陆战之王的重型合成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